《十四朝文学要略》

    《十四朝文学要略》 :

刘永济(1887~1966),字弘度,号诵帚、知秋翁。湖南新宁人。幼承家学,耽习文史,曾先后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天津高等工业学校、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辛亥革命后,寓沪数载,从朱祖谋、况周颐研习词学。20世纪20年代起,先后任教于长沙明德中学、东北大学等,曾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文科研究所主任,兼《文哲季刊》编辑部主任、湖南文联副主席等。治学谨严,博通精微,在屈赋、《文心雕龙》、诗词曲诸领域卓有建树。著有《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屈赋通笺》《微睇室说词》《诵帚盦词》《云巢诗存》等。

原为著者在东北大学的讲义,初欲为文学通史,因唐代以后的课程改由刘豢龙讲授,故仅编至隋代,故名《十四朝文学要略》,1945年由中国文化服务社初版,次年再版。其后版本较多,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华书局、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均曾出版。全书由“凡例”“卷首·叙论”“卷一·上古至秦”“卷二·汉至隋”构成。“凡例”简明阐述撰著体例,谓“本文”“证例”“按”“注”“表”“录”分别相当于史之本纪、列传、论赞、注、表、志,深得史家之精义。“叙论”撰成于1928年9月,“乃为全史而设”,首立四纲(“名义”“体类”“断限”“宗派”);次明经纬(以“赋、比、兴”三义为经,以“真、善、美”三名为纬);次标“三准”,更申“三训”,终陈“二义”,颇为完整地体现了著者的文学史研究的纲领和精要。卷1述上古至秦文学由蒙昧至体派渐繁之迹;卷2述汉至隋诸体之交替及诗学之流变。全书以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先秦至隋文学演进之迹,同时辅以赅博精当的证例及精义迭出的简注、按语、附录(附表)等,是一部体例、结构和见地均有特色的中国上中古文学史专著。


为您推荐

《中国文学史讲稿》

《中国文学史讲稿》 : 胡小石(1888~1962),祖籍浙江嘉兴,江苏南京人。少入两江师范学堂生物科学习,后历任北京女高师、武昌高师、西北大学、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云南大学等校教授。1949年后为南..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 全3册。1962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79年以简体字重印。余冠英任全书总负责人,参与编写的18位学者分为3个小组:上古至隋段(第1册),由余冠英兼任主持,胡念贻、曹道衡、刘建邦参加。唐宋..

《中国音乐文学史》

《中国音乐文学史》 : 朱谦之(1899~1972),福建福州人,现代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东方学家。1929年东渡日本,从事历史哲学研究。回国后任暨南大学教授。1932年起执教于中山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哲学系主任、文..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源流》

《中国文学源流》 : 胡毓寰(1898~1981),广东梅州人。民国十二年(1923)肄业于上海南方大学,后在中学任教。民国二十九年(1940)任梅县南华学院教授,民国三十一年(1941)起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直至1955年冬退休。..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 :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游国恩(1899~1978),字泽承。江西临川人。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预科,后升本科,毕业后回乡任中学教师。后任武汉大学讲师,山东大学、..

《中国文学史略》

《中国文学史略》 : 胡怀琛(1886~1938),原名有怀,字季仁,后改寄尘。安徽泾县人。清宣统元年(1909)任《神州日报》编辑,后协助柳亚子编《警报》,加入南社,任《太平洋日报》编辑。民国五年(1916)任京奉铁路编译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