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十二时 : 敦煌曲子辞曲调名。以“鸡鸣丑”、“平旦寅”等时序词领起各段,用于分时组合的定格联章辞。在《敦煌零拾》与伯希和、斯坦因编号的敦煌写本中,共保存了《十二时》辞十三组二百七十八首,其中四组四十四首以战国秦汉故事和劝学行孝为主题;其余以佛教学道、观心、习禅、劝信、悉达太子故事等为主题。此外在斯6631等三种敦煌写本中,载有《维摩五更转十二时》二十八首,其中二十三首用十二时格式。从各写本的时代看,《十二时》流行于中唐至五代。其体裁特点为以十二首合组,使用“三七七七”句式,即在“鸡鸣丑”等时序词之后续以七言四句或八句,或用平韵,或用仄韵,往往随首句为韵。《十二时》的最早作品产生于南朝梁代,在《高僧传》、《洛阳伽蓝记》等多种文献中,均记载了梁僧宝志作《十二时颂》的事迹。此《十二时颂》又见于《景德传灯录》、《苕溪渔隐丛话》等书,为“三七七七,三三七七七”体。隋炀帝令乐正白明达造新声,《十二时》亦进入宫廷。唐代《十二时》曾奏入鼓吹,用作太常供奉曲,属林钟角调。它同《五更转》一样,既具有递相转唱、铺陈故事的特点,代表了一种叙事歌唱的组合方式,又具有对音乐结构作自由延伸的特点,代表了一种富于吟诵风格的曲调,故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而且被佛门传唱。《念佛镜》载有初唐僧善导等人所作的《十二时·修西方》,《缁门警训》载有托名玄奘所作的《十二时·大唐慈恩法师出家箴》,《古尊宿语录》、《祖堂集》和《匡真语录》亦载有从谂、文偃等唐五代僧侣的《十二时》作品。敦煌写本《十二时》辞则见于《敦煌歌辞总编》。

为您推荐

十二时行孝文

十二时行孝文 : 敦煌词文篇名。作者不详。载于伯3821号敦煌写本。原题“《十二时》行孝文一本”。共十二首,采用《十二时》曲的特有辞式,以“夜半子”三字定格领起七言三句,每首且按定格辞叶韵。全篇分别歌咏..

千门化

千门化 : 敦煌词文篇名。作者不详。载于伯2107号敦煌写本。在原写本中紧接《三冬雪》之后,无篇名。此依《三冬雪》例,据各首重句“千门化”拟名。共七首,前有“侧吟”七言八句、“平吟”七言四句,后有“侧吟”..

高兴歌

高兴歌 : 敦煌歌辞篇名。作者不详。载于七种敦煌写本:伯2555和伯3812题《高兴歌》,伯2488题《高兴歌·酒赋一本》,伯2633、斯2049和伯2544等三本径题《酒赋》,伯4993本首尾俱残,无篇题。其中五本题作者名为“..

三冬雪

云谣集杂曲子

云谣集杂曲子 : 敦煌曲子辞总集。编者不详。载于斯1441、伯2838等敦煌写本。原本今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图书馆。二十年代初至三十年代,中国学者从伦敦抄回十八首、从巴黎抄回十四首,经整理,恢复此书三..

新合孝经皇帝感

新合孝经皇帝感 : 又名《新集孝经十八章》。敦煌词文篇名。作者不详。载于伯2721、伯3910、斯289、斯5780等四种敦煌写本。共十八首,每首七言四句,其名《皇帝感》曾见于盛唐《教坊记》,为曲子之调。作品开篇云..

五台山曲子

五台山曲子 : 敦煌曲子辞篇名。作者不详。载于伯3360、斯467、斯2080、斯2985、斯4012等五种敦煌写本。或题“五台山曲子六首”,或题“大唐五台曲子六首寄在《苏莫遮》”。依唐代大曲《苏莫遮》曲调著词,每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