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颂(书法)

石门颂(书法):

【简介】:

全称《司隷校尉楗爲杨君颂》。也称《杨孟文颂》。东汉建和二年(148)十一月刻。摩崖隷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三十一字不等。王升撰文。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石高九尺九寸,广七尺七寸”。额隷书“司隷校尉楗爲杨君颂”九字。有翻刻本。上海书画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均有影印本。台湾大衆书局有影印本《旧搨石门颂》。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字大如《孔庙》、《泰山》、《都尉》、《孔宙》碑铭,而纵横劲拔过之。”祖翼跋此碑云:“三百年来司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康有爲《广艺舟双楫》中称其“高浑”,“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淸杨守敬《平碑记》:“其行笔眞如野鹤閑鸥,飘飘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从此出。”

【赏析】:

此碑极爲世人所推崇,或言其“疏秀”,疏谓宽松,秀爲灵秀,是乃宽松与灵秀集于一身。或言其“高浑”,高谓高古,浑谓苍茫,是乃高古与苍茫融于一体。这些,的确道出了《石门颂》的特徵。槪括来说,此碑给人的美感,多是建立在这种具有对立意义的槪念上。西汉书迹,多见于简牍帛书,其长处在灵活自如,没有雕琢排比的痕迹。不过若求全责备的话,却大多书写率意,缺乏碑刻文字那种特有的肃穆、雄强的气势。而《石门颂》正可介于“简”与“碑”两大体系之间。其表现在用笔上,可谓来去无迹,看不出行笔超迄的矜持或做作。表现在结体上,则一任疏密大小,自然安置,无不妥贴。有些字係完全採用汉简的写法,如特长的垂笔及化方折爲圆转等等,这些所谓“草率”的地方,正是《石门颂》精神所在。又,《石门颂》乃摩崖刻石,与褒斜谷风光相映衬,更觉字字具飞动之势。远离森严整肃的庙堂,代之以疏朗野逸的山林情趣,在汉隷刻石中是难得的。

为您推荐

封龙山颂(书法)

封龙山颂(书法):【简介】: 隷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也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十月立。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淸道光二十七年(1847)爲元氏知县刘宝楠访得。移置城中文淸书院。据淸陆增祥《八琼室..

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书法)

文叔阳食堂画像题字(书法):【简介】: 东汉建康元年(144)八月十九日刻。隷书。六行,行十二字至十五字不等,有竪界格。石在山东鱼台凫阳山,道光十三年(1833)鱼台人马星垣移其家,后归长白端方,后散出。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

冯焕神道阙(书法)

冯焕神道阙(书法):【简介】: 全称《汉幽州刺史冯焕神道阙》。隷书。二行,前行九字,后行十一字。又名《冯君神道阙》。据宋人着录,知爲东汉永宁二年(121)刻。石在四川渠县北新兴鄕赵家坪道旁。仅存东阙一石。据淸陆增祥《..

开母庙石阙铭(书法)

王稚子阙(书法)

王稚子阙(书法):【简介】: 全称《汉兖州刺史雒阳令王()稚子阙》。东汉元兴元年(105)刻。在四川新都弥牟鎭。隷书。西阙十六字在淸雍正九年(1731)没入沟中。东阙十四字今只存八字。宋搨本东西阙文字均完好。西安有淸乾..

居延相利善剑刀册(书法)

居延相利善剑刀册(书法):【简介】: 约书于王莽至建武初年(9—25)。隷书。22.6×1.2cm。共出土木简六枚。每简容三十二至四十字不等。一九七四年在居延甲渠侯官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杂誌、《汉简..

刑徒墓砖铭(书法)

刑徒墓砖铭(书法):【简介】: 东汉永元二年(90)九月二十日刻。汉刑徒墓砖,淸代末年就曾在洛阳出土。一九六四年在洛阳发掘五百二十二座刑徒墓,出土了八百二十余块刑徒墓砖,有日期者共二百二十九块,自东汉永元十五年(103)至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