徂徕山文殊般若经(书法)

徂徕山文殊般若经(书法):

【简介】:

山东省泰安县境徂徕山映佛巖《文殊般若经》刻于北齐武平元年(570),正书。字大24×25cm,经文残泐,仅存十四行,行七字,共九十六字。《金石萃编》卷三十四、《山左金石誌》卷十均有着录。有搨本行世,日本《书道全集》收入。

【赏析】:

此石颇多残泐,然而从题头“文殊”二字来看,《文殊般若经》之大体精神尙在,就搨本考校,其用笔浑厚舒坦而自然,铺毫酣畅,提按分明,起收丰满,笔笔送到,内藏筋骨,力在其中。结字宽博自如,静中有动,点画间偃仰向背,前后相映,平匀中又有微妙变化,整体气势贯通,和谐生动。

此二字捺画两笔,撇画更多,然各尽姿色,决无苟同,势态走向,参差生辉又趋向统一,这就是“妙在”。

书法艺术,追求和谐中变化,变化中和谐,追求的是“一以贯之”之势。和谐、变化是对矛盾,艺术就是在和谐与变化的矛盾对比中展示个性、表现心灵,但变化不能“过头”,“过头”则紊乱,使整体不统一协调。然一味和谐而无变化则平庸呆板。书法艺术,是以充满个性的有力的线条表达心灵的律感,这律动应是自然的,毫不做作的。我们常讲“师传统”、“师造化”,诚然,传统要学,但更重要的是“师造化”,从大自然一切微妙的和谐变化中发现节奏、旋律、气息和生命律动的“痕迹”,从而融进书道。此刻朴实无华,巧寓拙中,书家精湛的“功力”在流畅自然又凝重的用笔中明显地可以感觉到。但这种“功力”是自然的、不做作的,“功力”是含在非常自然的运笔中进行的,用笔决不是爲了表现“功力”,这点,我们静心品赏搨本,可以获得某些啓示。

为您推荐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书法):【简介】: 六朝摩崖刻经。无年月。在山东泰安泰山。未署书人姓名,有晋王羲之,北齐王子椿、韦子深、唐邕、安道壹,以及宋、元人书数说。经刻于石坪上,作棋秤纹,字径二尺。经字迄今无定数,据李佐贤《石..

张僧妙碑(书法)

张僧妙碑(书法):【简介】: 北周天和五年(570)三月立。正书。二十四行,行四十六字。淸宣统间陕西耀县出土。《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张僧妙碑》体势挺拔纵长,用笔瘦劲多骨,时或掺杂隷书笔意,遂使其古趣眞态横..

淳于元皓造像记(书法)

淳于元皓造像记(书法):【简介】: 北齐武平五年(574)四月刻。正书。十二行,行五字。曾归淮县陈氏。《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淳于元皓造像记》字势挺拔淸秀,用笔圆熟劲健、楷法毕备。 从整体精神来考察,结体和..

傅隆显墓誌(书法)

诸葛始兴造像记(书法)

诸葛始兴造像记(书法):【简介】: 亦称《兴圣寺造像》。北齐武平三年(572)三月刻。正书。时杂有篆书。十三行,行二十七字。后题名四列,列二行。额正书“兴圣寺主诸葛始兴”二行八字。额旁左右题名十四人。《中国书法大辞典..

眞草千字文(书法)

眞草千字文(书法):【简介】: 陈、隋间智永书。眞迹本,或以爲后人摹写墨迹纸本。眞、草二体间行书。行十字,共二百零二行。竪24.7cm。日本日下部鸣鹤所藏《眞草千字文》墨迹传爲智永所书。另有石刻本,世称关中本,今在西安碑..

大乘妙偈碑(书法)

大乘妙偈碑(书法):【简介】: 北齐石刻。无年月。隷书。二十行,行二十八字。其上有小隷书三十六行,行十一字,字迹较漫漶。左右侧各五行,行三十五字。额篆书阳文:“佛呼心声大乘妙偈刻石千记怖见闻益法住”六行十八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