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仪礼·甲种本简(书法)

武威仪礼·甲种本简(书法):

【简介】:

据同墓出土的《日忌》木简所书“河平”年号推测,约书于西汉成帝时期。简分甲、乙、丙本三种。汉隷。简长55.5—56×0.75cm,厚0.28cm。每简一般容六十字。现存四百六十九简,两万七千三百字。甲种本存三百九十八简。一九五七年在武威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出版社有专册出版,《汉简书法选》(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曾予刊载,黎泉《西北汉简》一文曾附图介绍。

【赏析】:

这是一卷文字书写规範的、不同于郑玄和大小戴本而流行武威地区的经学着作—《仪礼》的写简,是研究校勘学和汉代经学及简册制度与简册书法的重要资料。

该册的抄写出自多人之手,但是由于经书抄写的严格要求,该册书体仍然保持了协调一致的风格,统一于严整的规範之中,书体已是极爲成熟的汉隷。《仪礼》简在书法艺术上,做到严整而不刻板,熟练而不滑浮。它从字的结体上打破了左右停匀的对称模式,巧妙地把字的重心移向左侧,然后将其波挑之笔向右开锋取势,形成了左右顾盼之态,取得了欹侧中的平衡感觉。它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淸晰规整,一笔不苟,但是仔细琢磨,它又绝不是机械的横平竪直,而是笔笔在变化,字字破平直。配合着结体,它在用笔上也是多姿多态的。它中锋侧锋并用,藏锋露锋兼施,因时因字制宜,趋刚趋柔俱妙。

本简的章法处理更见手段。其简较长,书者就压扁字形,加大字距,动辄空出一个半字的位置,使得细长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成对比,使简书像串珠似的错落有致,构成了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和幽远深邃的空灵效果。这一布白上的实践,几乎成了东汉晚期隷书碑刻的布局模式,凡是于碑石镌刻庄重的文字,莫不作这种行距紧而字距疏的安排。这些下层书家眞可以说是“筚路蓝缕,惠迪后人”了。

汉简书是泛指两汉广大群衆流行使用的文字,根本不是爲书法艺术而创作的。所以绝大部分的汉简都有粗糙、荒率和信手草草的特点。但从书法角度上看,它确也有较高的书法美学价値。从衆多的汉简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广大群衆的无限创造力;同时,还可看到这裏已经孕育着八分书、章草、楷书、行书的胚芽。无怪在它出土后的不久,就爲许多书法家注意和喜爱。这裏的武威简书,是西汉末期所书。这时期的汉隷,正处在由拖着小篆尾巴的古隷,逐渐向成熟的东汉分书发展的过渡时代。从武威简书裏,旣可以看到早期隷画(古隷)朴拙、古质的意趣,也可看到东汉末年那些艺术性较高的分书的雏形。乙瑛、礼器、史晨诸碑,无论在笔法或结字上,与武威汉简,都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係。

在过去的书论中,有一种流行说法,认爲简书是从官方的规範文字派生出来的简易和捷便写法。可是大量汉简的出土证明,事实恰恰相反,那些规範的艺术性较高的文字,却正是从这些粗糙随便的简画中,经过整理、加工创造出来的。

为您推荐

武威张伯升柩铭(书法)

武威张伯升柩铭(书法):【简介】: 书于西汉晚期。虫篆。柩铭又名铭旌,就是将死者姓名书之于帛,敷于棺上者。此柩铭下部腐泐,120×41cm。墨色篆书两行于淡黄色麻布上。两行铭文上方各作一圆,径约16cm,内绘四灵之二:左绘日,中有乌..

张家山汉简阖庐(一)(书法)

张家山汉简阖庐(一)(书法):【简介】: 湖北张家山出土。爲兵家着作。隷书。30—33×约06cm。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藏。刊于《书法》一九八六年第五期。 【赏析】: 汉初,楚文化在长江流域的书法中有很大的市场,张家山汉简《阖..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书法)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书法):【简介】: 一九七二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两座西汉武帝初年的墓葬(约距今2100年左右)中发现。一号墓出土竹简计四千九百四十二枚(3000号以后多爲仅存2—4字的断简)。其中《孙膑兵法》四百四十..

居延纪年简(书法)

居延纪年签(书法)

居延纪年签(书法):【简介】: 三枚纪年签。隷书。木质。其书写年代和规格,分述如下: 1.西汉成帝建始五年签(公元前28)。10.7×2.7cm。 2.西汉成帝阳朔五年签(公元前20)。12×2.5cm。 3.西汉成帝鸿嘉二年签(公元前19)。10.2..

居延甲渠候官五凤二年名籍简(书法)

居延甲渠候官五凤二年名籍简(书法):【简介】: 书于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简长23cm,简宽1cm。木质。一九七三年出土于居延甲渠候官遗址,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赏析】: 该简运笔舒展并富有弹性,起落精到,波挑丰腴..

居延少字数签(书法)

居延少字数签(书法):【简介】: 二枚无纪年少字数签均爲西汉晚期所书。包括有汉代装饰隷书和篆书两种。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在居延遗址出土。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书法》等杂誌均曾介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