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一)(书法)

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一)(书法):

【简介】:

一九七三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绢高约23cm,长约192cm,共三百二十五行,行三、四十字不等,总计一万一千多字,首尾基本完整。出土时断爲二十四片。全文二十七章,有十章见于《战国策》,八章见于《史记》,除去两书重複,只有十一章着录过,其余十六章都是佚书。它保存了已被埋没两千多年的眞实可信的关于纵横家苏秦的书信和谈话十四章(即苏氏游说资料),。因避“邦”字讳,可能是汉高祖后期或惠帝时(公元前195年前后)的写本(唐兰说)。文物出版社《马王堆帛书》着录。

【赏析】:

此帛书是篆书向汉隷过渡的中间书体,字体接近云梦秦简,但更纵肆。它在结体上和篆书区别不大,如“也”字与信阳简相似,“因”、“其”等字皆用楚国古文形体,“亡”、“安”、“非”等字与《侯马盟书》结构相同。其书笔力雄强,竪画纵肆,结体势险而紧,峻峭有力。用笔顿挫分明,沉着痛快,具有拙厚之态。捺笔平稳,波挑不巨。笔画以方折爲主掺以圆笔。笔画不求匀称,疏密不等,粗细长短不拘,篆隷偏旁多有混用。结体多取纵势,笔势一泻而下,或长或短,欲放则放,欲收则收,形成了通篇的节奏。由于横波的微露与磔脚的参与其间,更增加了律动感。章法有竪行,横看亦不成列,但字与字之间的空距却大体相当,所以往往斜看却成行,别有一番风韵。

竹简、缯帛的质地不同,帛书的用笔效果便不像简书那样爽快淋漓,而是别具一种扭挫凝炼之趣,就每一笔的趣味而言,其内涵便更加丰富。在西汉帛书中,此卷的一波三折,一笔数曲是最明显的,这不仅使其笔画更具立体感,同时使力的流动节奏更加细腻,再辅之以那不经意间体现的微微枯、湿的不同效果,便使此卷更加耐看。

为您推荐

阳陵虎符铭(书法)

阳陵虎符铭(书法):【简介】: 战国末年秦国所作。虎符爲古代帝王调动军队的信物,符呈卧虎形,背上刻有文字,分爲左右两半。阳陵虎符高3.14cm,长8.9cm。相传出土于山东临城,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此符两半各刻有篆书铭文两行,共二..

五年司马成公权铭(书法)

五年司马成公权铭(书法):【简介】: 晋器,年代不详。据铭文风格推测,大约爲晋晚期物(公元前369年以前)。刻款。搨本。草篆。四行,二十九字。文物出版社《商周靑铜器铭文选》(二)收入。 【赏析】: 战国时期的刻款文字,以三晋(..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书法)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书法):【简介】: 西汉帛书。古隷书。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文物出版社《马王堆帛书》着录。 【赏析】: 对书法艺术而言,“隷变”,这一文字发展史上最重大的转折,其意义不仅是文字学家所云的中国..

楚王酓肯盘铭(书法)

卅二年平安君鼎铭(书法)

卅二年平安君鼎铭(书法):【简介】: 战国时期衞国器铭。拓本。大篆。八行,行二至三字不等。共二十字。文物出版社《商周靑铜器铭文选》(二)收入。 【赏析】: 衞居殷人故地,它的人也染上了殷人的灵气,似乎血管裏也流着殷人的..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甲)(书法)

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甲)(书法):【简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所作。刻款。搨本。篆书。凡四行,共四十字。《秦汉金文录》、日本《书道全集》(一)收入。 【赏析】: 秦始皇统一中国,同时也统一了文字,李斯、赵高、胡..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书法)

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书法):【简介】: 一九七三年在长沙东郊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老子》甲本和卷后的四篇古佚书合抄成一个长卷,高约24cm,宽约18cm,共四百六十四行,一万三千多字。字的行列与纬丝方向一致,每行宽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