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湼槃经卷第四十(书法)

大般湼槃经卷第四十(书法):

【简介】:

北魏正始二年(505)书。纸本。行书。六行,行字不等。纵26.4cm。日本《书道全集》着录。

【赏析】:

北朝书法上承汉魏,下啓隋唐,具有明显的蜕变痕迹。从隷书到楷书的转变,我们已从大量的北碑中看得淸淸楚楚;而章书到今草(包括行草)的转变,我们则可在当时人们随意书写的便条、草稿及经卷上窥见眞面目。

根据字迹书写的工草程度,我们可将本经卷书法分爲三种体势:眞书、行草和行书。

标题八字,从用笔到结体都是规範的楷书。它不同于当时衆多的半隷半楷的碑书,已完全脱尽了隷意,是唐代楷书的前奏。如果我们将其与颜眞卿的《多宝塔碑》,特别是徐浩的《不空和尙碑》比照,他们之间那种亲密无隙的关就会昭然若揭。

从第二行“正始二年”开始一直到末行“比丘僧照写”止,是较爲潦草的行书,我们称之爲行草。与汉简上的草书(如《甲渠侯粟君所责寇恩事》册)相比,它已将章草味减弱了许多。但与唐人草稿(如《杨大智租田契》)相比,它又没有唐人草书那种纯今草味,这首先是它那横向伸展,纵向挤扁的体态与汉简如出一辙;另外,大量的环状用笔和夸张的横画以及捺画的隷意也是章草的余韵。

最后“张媛经”三字行书落款,将先前放达的笔触收敛起来,施之浓墨,线条丰腴,其风韵可与传世的王珣《伯远帖》、王羲之《万岁通天帖》等东晋名帖媲美。南北朝书法的一致性亦可由此窥见一斑。

本经卷的作者是一位民间僧人,书写的主要目的是实用而非审美。全文除标题和署名外,书写上只求一个“快”字(当然快写时还应使内容易识,故字迹行中带草)。可以说,它完全是在无拘无束的心理状态下完成的。作品充满着一种率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天眞烂漫、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正是佛氏终身追求的最高坟界,不知那位抄经僧人察觉到了没有。

为您推荐

高树造像记(书法)

高树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高树、解伯都卅二人等造像记》。北魏景明三年(502)五月刻。正书。38×25cm。十行,行十四字。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龙门造像二十名品之一。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集评】: 淸康..

元详造像记(书法)

元详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北海王元详造像记》。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十二月刻。正书。九行,行十八字。75×40cm。在河南洛阳龙门山古阳洞北壁。龙门造像名品之一。上海有正书局、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日本《书道..

弔比干文(书法)

弔比干文(书法):【简介】: 全称《孝文皇帝弔比干墓文》。北魏,无年月。考爲太和十八年(494)十一月刻。淸王昶《金石萃编》载:“高七尺七寸,广四尺一寸。”额篆书:“皇帝弔殷比干文”四行,行二字。文正书。二十八行,行四十六..

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书法)

始平公造像记(书法)

始平公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比丘慧成爲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九月刻。阳文正书。十行,行二十字。75×39cm。有方界格,额阳文正书“始平公像一区”二行,行三字。后署“孟广达文,朱义章..

僧欣造像记(书法)

僧欣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比丘僧欣造弥勒像》。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十二月刻。正书。八行,行十至十二字不等。河北房山出土,曾归会稽谢伯殳。《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北魏造像记书风,多爲方拙雄厚..

元弼墓誌(书法)

元弼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魏故元谘议墓誌铭》。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九月刻。正书。二十行,行二十字。59.8×59.8cm。一九二六年河南洛阳南陈庄张羊村出土。曾归三原于右任。现存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