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对策文(书法)

秀才对策文(书法):

【简介】:

西凉·佚名。书于建初四年(408)。纸本,行书。残存七十行,共八百五十一字。一九七五年新疆吐鲁番哈喇和卓九十一号墓出土。藏于新疆博物馆。刊于《书法丛刊》第十一辑。

【赏析】: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七五年,新疆博物馆的各民族文物考古工作者数十人,先后在吐鲁番火焰山公社阿斯塔那村北、哈喇和卓村东进行了十三次发掘。前后总共发掘淸理了晋—唐墓葬近四百座,出土了大批古代文书,因地得名,统称《吐鲁番出土文书》。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当时生活在高昌城内的居民,死后大都埋葬在城郊,由数座以至数十座墓葬组成的一个个不同家族的墓园星罗棋布,比比皆是。这批文书除有一部分以文书形式直接随葬(如衣物疏、地券、功德录、告身及一些契约等)较爲完整外,大多是当作废纸被用来製成死者的服饰,如鞋靴、冠带、枕衾等或是一些俑的构件、纸棺等,这一习俗,决非出于经济上的原因,但保存了如此丰富的史料和书法遗产,是値得庆幸的。“吐鲁番文书”早在本世纪初就已闻名于世,但多已盗卖国外,故这批文书更具重大意义。

《秀才对策文》用笔兼有魏碑及隷书的特点,结体尙未逾越八分书的规範,横扁圆浑,丰润敦厚。但是波挑蕩然无存,横画收笔改爲顿笔回锋,并向右上倾斜,已具眞书的风骨。字紧行疏也是眞书的章法。有些字点画相连、爲行书体势。点画之间相互顾盼,结构平稳,于宁静之中见精神,于动态之中见从容。《对策文》出于民间知识分子—秀才的手笔,眞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流行书风,殊爲难得。与此同时的东晋刻石则多在隷、楷之间,与此书风逈异。

此作小楷,有锺繇的遗意。横画左低右高,势态活泼。笔画圆浑肥厚,其中特别粗重的笔画,如“之、以、人”等字最后一笔的奋笔磔出,仍有晋人写本《三国志》及某些西汉简牍书中隷书的痕迹。但“恩”字“心”底的写法已属楷法。有些字,如第一行的“围晋阳城”四字已是纯粹的楷书体了。在南朝已普遍使用楷、行书体时,西北少数民族的边陲地区,仍使用这种带隷意的楷书是不奇怪的,从中亦能看到隷书向楷书演变的轨迹。

为您推荐

明昙憘墓誌(书法)

明昙憘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宋故员外散骑侍郞明府君墓誌铭》。刘宋元徽二年(474)十一月刻。一九七二年三月南京太平门外尧晨果木场出土。现藏南京市文管会。正书。三十行,行二十二字。共五百四十六字。 【赏析】:..

晋阳秋残卷(书法)

晋阳秋残卷(书法):【简介】: 十六国写本。佚名。纸本,行书。一九七二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五一号墓出土。藏于新疆博物馆。刊于《书法丛刊》第十一辑。 【赏析】: 本卷每行上下左右均作乌丝栏格。书法古朴,用笔眞、隷、..

柏酒帖(书法)

柏酒帖(书法):【简介】: 齐·王慈书。唐摹纸本。草书。四行,共二十四字。收入《万岁通天帖》,藏辽宁省博物馆。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二十六)。【赏析】: 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王..

残家书·某人啓残纸(书法)

玄宫刻石(书法)

玄宫刻石(书法):【简介】: 全称《东晋恭帝玄宫刻石》。刘宋永初二年(421)十一月刻。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于南京富贵山出土。隷书。三行,共二十六字。 【赏析】: 隷书始于秦,成熟于东汉,到魏晋已处于隷向楷演变的过渡阶段,隷书..

永安侯墓石(书法)

永安侯墓石(书法):【简介】: 时石刻。河南洛阳出土。西安碑林藏。“晋永安侯墓”五字,石质。晋本。13×63cm。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二)。 【赏析】: 魏晋时期,上承汉制,隷书体在走向程式化的末路的趋势中逐渐楷化。石..

伯远帖(书法)

伯远帖(书法):【简介】: 东晋·王珣书。墨迹纸本,行书。25.1×172cm。凡五行,四十七字。乾隆以此帖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合称“三希”,因命其斋曰“三希堂”。原迹北宋时曾入内府,后屡遭流落,乾隆时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