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双方言》

    《双语双方言》 :

陈恩泉等主编,从20世纪80年代延续至今。1987年3月,深港语言研究所(后更名“深港澳语言研究所”)在深圳教育学院成立,陈恩泉任所长,许嘉璐、陈章太、邢福义、詹伯慧等任学术顾问。1988年8月23~26日,该所成功主办首届“深港片语言问题研讨会”;第二届研讨会于1991年8月5~7日召开,并正式使用“第X届双语双方言研讨会(国际)”,每两年举办一次,目前已举办11届,提交论文600余篇。会后,连续出版双语双方言书系(乙种)。

《双语双方言》这套著作面对中国新时期多姿多彩的语言生活,以及多语多方言并存并用的社会现实,运用社会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从复杂而具有典型意义的深港片语言问题切入,并将研究视野拓展到普通话与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汉语方言与方言,汉语与外国语等多类型、多层面的双语双方言现象,进行宏观与微观、共时与历时、境内与境外的广泛探讨,如《论语言生活的双语制》(陈章太)、《经济大潮冲击下广东的语言生活走向》(傅雨贤)以及《面向九七年的香港推普工作刍议》(郑定欧)等,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双语双方言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为您推荐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 :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封面主编:苏培成。编写者:陈克守、桑哲、阚景忠、秦海燕、李彦苓。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出版。此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

高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 : 与之相对的是低语境文化,即交际中较多依赖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和意义的人类文化。这组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传播(交际)之父”E.T.霍尔于1976年提出的,他在《超越文化》中根据语境..

言语社区理论

言语社区理论 : 该理论认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认为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就对应着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言语社区理论的..

皮钦语

交际密度

交际密度 : “交际密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在一个社团中,言语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由于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密度的差别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个体成员..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 2006年2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2006年8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规定了中国通用音标符号的分类、排序、命名的原则,确定了每个..

语言和谐

语言和谐 :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思想主要有:语言同化、语言多元化、语言国际化和语言本土化四类,但中国事实有所不同,追求的是语言多样化的统一。如中国历史上的雅言和俗语、文言和白话,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