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密度

    交际密度 :

“交际密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在一个社团中,言语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由于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密度的差别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各种小社团之间。交际密度减小会产生新的言语社团,言语社团的界限是由交际密度的减小而自然形成的,交际密度稀疏之处就是言语社团的边界之处。由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言语差别是语言分化并形成多样性的基础。

空间距离和阻隔等自然条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密度,从而产生新的言语社团,导致语言的地域变体即地域方言的形成。这些空间距离和阻隔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形成一种语言绝大部分方言的空间距离和阻隔;还有些则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如汉语客家方言,就是移民的社会原因造成了空间的距离和阻隔,阻碍了迁出的语言社团与原住地语言社团的交际,使一个社团分出的两个社团之间的交际密度大幅降低,各自所说的话最后演变发展而形成两种方言。政治、经济、教育、职业、文化、宗教等社会条件,乃至性别、年龄等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密度,从而产生不同的言语社团,导致语言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的形成。语言学注重交际密度对语言分化的作用,社会语言学注重交际密度对言语变异和社会方言形成的影响,而方言地理学则用交际密度来解释方言区划的形成与走向。

为您推荐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 : 《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封面主编:苏培成。编写者:陈克守、桑哲、阚景忠、秦海燕、李彦苓。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出版。此书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中国通用音标符号集(GF 3007—2006)》 : 2006年2月27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2006年8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规定了中国通用音标符号的分类、排序、命名的原则,确定了每个..

语言和谐

语言和谐 : 世界范围内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思想主要有:语言同化、语言多元化、语言国际化和语言本土化四类,但中国事实有所不同,追求的是语言多样化的统一。如中国历史上的雅言和俗语、文言和白话,在相..

言语社区

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 : 参见皮钦语。 ..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 3304—91)》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 GB 3304—91)》 : 《中国各民族名称的罗马字母拼写法和代码》封面1982年12月22日,国家标准局批准发布,自1983年10月1日起实施。后经修订,于1991年8月30日,由国家..

散考夫,G.

散考夫,G. : 早期研究多关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多语现象和语言的克里奥尔化现象,后期研究兴趣转至加拿大法语的变异和演变。研究专长为蒙特利尔法语、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以及语言使用的历史演变。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