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密度 :
“交际密度”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L.布龙菲尔德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中:“在一个社团中,言语的最重要的差别是由于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交际密度的差别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个体成员之间,有的体现在言语社团内部各种小社团之间。交际密度减小会产生新的言语社团,言语社团的界限是由交际密度的减小而自然形成的,交际密度稀疏之处就是言语社团的边界之处。由交际密度不同而产生的言语差别是语言分化并形成多样性的基础。
空间距离和阻隔等自然条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密度,从而产生新的言语社团,导致语言的地域变体即地域方言的形成。这些空间距离和阻隔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形成一种语言绝大部分方言的空间距离和阻隔;还有些则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如汉语客家方言,就是移民的社会原因造成了空间的距离和阻隔,阻碍了迁出的语言社团与原住地语言社团的交际,使一个社团分出的两个社团之间的交际密度大幅降低,各自所说的话最后演变发展而形成两种方言。政治、经济、教育、职业、文化、宗教等社会条件,乃至性别、年龄等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际密度,从而产生不同的言语社团,导致语言的社会变体即社会方言的形成。语言学注重交际密度对语言分化的作用,社会语言学注重交际密度对言语变异和社会方言形成的影响,而方言地理学则用交际密度来解释方言区划的形成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