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书法)

张芝(书法):

【小传】:

生年不详,约卒于东汉献帝初平三年(192)。敦煌渊泉人。字伯英。幼而高操,勤学好古,明经修身,朝廷以有道徵,不就,故时称“张有道”。

【集评】:

西晋卫恆《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爲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寸纸不见遗,至今世尤宝其书,韦仲将谓之‘草圣,。”又:“伯英自称:上比崔、杜不足,下方罗赵有余。”南朝宋羊欣《採古来能书人名》:“弘农张芝,高尙不仕,善草书,精劲绝伦。”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张芝书如汉武爱道,凭虚欲仙。”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张芝爲上之上品,评曰“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唐孙过庭《书谱》引王羲之论云:“锺、张信爲绝伦,其余不足观。”又云:“吾书比之锺、张,锺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比,未必谢之。”唐李嗣眞《书后品》列张芝书爲逸品,评曰:“伯英章草似春虹飮涧,落霞浮浦;又似沃雾沾濡,繁霜摇落。”唐张怀瓘《书断》上云:“案草书者,后汉徵士张伯英之所造也。……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书断》卷中列张芝章草、草书入神品,隷书入妙品。《书议》列张芝草书第一,章草第二,行书第四。唐蔡希综《法书论》云:“张伯英偏工于章草,代莫过之。”元郑杓《衍极》称“伯英圣于一笔书”。刘有定注:“其草书《急就章》皆一笔而成,气脉通达,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淸刘熙载《艺槪·书槪》云:“《阁贴》张芝书末一段,字体方匀,波磔分明,与前数段不同,与所谓章帝书却同。末段乃是章草,而前仅可谓草书。”又云:“至张伯英善草书,尤善章草,故张怀瓘谓伯英‘章则劲骨天纵,草则变化无方’,以示别焉。”

为您推荐

宣示表(书法)

宣示表(书法):【简介】: 传魏锺繇书,无款。或谓晋王羲之临本。此爲日本《晋唐小楷》刻本。23.9×11.9cm。小楷十八行。另刻入《淳化》、《大观》等帖。又有贾似道等单刻本。刊入日本《书道全集》(三)。上海艺苑眞赏社有..

鲍寄神坐·鲍捐神坐(书法)

鲍寄神坐·鲍捐神坐(书法):【简介】: 三国魏。隷书。《鲍寄神坐》石30.5×7.8cm,凡一行,十一字,《鲍捐神坐》石34.5×7.8cm,凡一行,十三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罗振玉《芒洛冢墓遗文四编补遗》着录。收入《中国美术全集》..

汉朱书砖(书法)

汉朱书砖(书法):【简介】: 一九八五年在沧县北白塔村发现,砖呈长方形,28×14cm,厚5cm。砖面先涂以白粉,然后以朱砂书写,全文五十字,约有十字残损难辨。砖碎爲三块,尙存的字,笔划淸晰完整可识。沧州在汉代爲渤海郡,发现这样有艺术..

墓田丙舍帖(书法)

李苞开阁道题记(书法)

李苞开阁道题记(书法):【简介】: 也称《蕩寇将军李苞题名》、《蕩寇将军李苞开阁道碑》。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十二月刻。摩崖书。石在陕西褒城石门南崖,久佚。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摩崖高五尺九寸,广五尺六寸。”隷书..

王基碑(书法)

王基碑(书法):【简介】: 全称《东武侯王基碑》。三国魏景元二年(261)四月立。淸乾隆初年于河南洛阳北安驾沟村出土。后移置洛阳城中明德中学。此碑只刻完上截。初出土时,上截字完好无损。下截未刻之字朱书宛然可识,久而..

孟孝琚碑(书法)

孟孝琚碑(书法):【简介】: 也称《孟琁残碑》、《孟广宗碑》。无年月。淸光緖二十七年(1888)九月在云南昭通白泥井出土,十一月移置凤池书院。爲云南唯一之汉碑。碑高140×100cm。隷书。十五行,行二十一字。共有二百六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