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畔垂杨七绝诗(书法)

桥畔垂杨七绝诗(书法):

【简介】:

宋·吴琚书。绢本。行书。七言绝句一首。凡四行,共一十八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初编》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三十)。

【赏析】:

吴琚行书《桥畔垂杨七绝诗》,共四行二十八字,乃墨迹绢本。

董其昌说吴琚“书自米南宫外,一步不窥”。这只是说他学米专精,书风又酷似米芾罢了,其实并非完全如此。据《江宁县志》记载:其父留守建康时,他“日临锺、王帖自娱”。这证明他在米南宫外还曾上追魏晋。

这件行书诗幅中,学米的成分比较多,竪画的努势如“来、时”等字;结体的欹侧如“溪、君、家”等字,均极像米字。但细一分析,他与米字仍有区别,米字的势态“左倾”者居多,而且倾侧程度也比他大。吴字的势态左右摇曳,但感觉仍属平稳。米字熟练,上下流贯,吴字的行气连贯似乎要差一些。不过,据《石渠宝笈》记载,此作高三尺七寸,因此,字也比较大,当然不若写信札来得流贯,这也是很自然的。

(庄希祖)

赏吴琚是南宋书法名家,我们知道吴琚毕生学米芾行书,有不逾米芾一步之谓,他的行书常常能维妙维肖地再现米字。宋代书法通常谓之以意胜,苏、黄、米、蔡皆各具特色。吴琚此帧行书似乎也是米字笔与形的再现,但当我们认眞读一下就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和米芾明显地差异。能察寻到吴琚自己的存在与表现形式。与他某些纯属米芾再现的书法是大相逕庭的。此帧作品,用笔厚重沉实,尤其点的用法与某些短笔画凝重练达的穿揷,给人们一种极强的力度感,使人能敏感到作品线条的内涵并不仅是外在形的聚集、它表现的深沉意味是一种特殊的线的张力,这种线是一种“力度=活跃在某些形中的张力”(康定斯基语)因而此帧作品无论线与结构都有米芾俊逸洒脱痛快淋漓的神彩处而不见米字通常的肆意纵横的习气,整篇于力的张弛中透露出极灵动的动态感,这是此帧作最大的成功处。其次在结构上紧敛含蓄,某些字的一部分採取近乎块面合成的结构形式,这不是王铎涨墨法的块面构图,而是线与线紧密相聚搭配爲一个小的块面。它将应该留白的位置尽可能地将白显映出来,以求在不平衡中获取最大的平衡。通篇字势的疏密俯仰、顾盼递带、大小错落更增添了作品在视觉上的丰富性,节奏韵律的和谐使观赏者从中获得了更多的美的体验。

正因爲如此,吴琚行书在后世虽不甚显名但他上承羲、献、米芾。下对后世如张啓之等书家有着明显影响,在南宋书家中有着一定的历史地位。

为您推荐

文天祥(书法)

文天祥(书法):【小传】: 宋理宗端平三年—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吉,号文山。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二十岁举进士,理宗亲拔第一。历知瑞、赣等州,咸淳中除右丞相兼枢密使。衞王立,加少保,封信国公。..

偈颂(书法)

偈颂(书法):【简介】: 宋·虚堂智愚。纸本。28.5×715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 【赏析】: 这一偈颂的书艺也有一种美的波动传达于观者之心灵,并且越细緻体察,越觉其韵趣盎然。其一,形成一些个性..

印可状(书法)

印可状(书法):【简介】: 宋·无凖师範书。绢本。53.9×102.7cm。书于嘉熙元年(1237)。日本京都东福寺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 【赏析】: 开此卷,便有一种苍劲老辣之气扑人眉睫间,无凖师範的字不是垂柳婀娜柔美,而..

潘公海夜飮书楼诗卷(书法)

致仁仲府判尺牍(书法)

致仁仲府判尺牍(书法):【简介】: 宋·葛洪书。纸本。行书。尺牍一则。凡二十一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二百一十四字。33.8×46.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续编》等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十三)。 【赏析..

登承天万佛阁偈(书法)

登承天万佛阁偈(书法):【简介】: 宋·北磵居简书于绍定二年(1229)。纸本。31.5×80.9cm。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书道全集》(十六)。【赏析】: 宋释居简的《登承天万佛阁偈》形质瘦硬,老笔纷披,神采奕奕,磊落不凡,在宋..

张即之(书法)

张即之(书法):【小传】: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宋理宗景定四年(1186—1263)。字温夫,一字樗寮。和州(今安徽和县)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以父荫授承务郞,铨中两浙转运使。举进士。历监平江府粮科院。将作监簿,司农寺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