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豫锺(书法)

陈豫锺(书法):

(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出生于金石世家,对文字学深有研究。善画竹兰,书得李阳冰法,篆刻师承丁敬,与陈鸿寿是知友,常一起去请敎蒋仁、黄易、奚冈,研讨篆刻。着有《明画姓氏韵编》、《求是斋集》、《求是斋印谱》、《古今画人传》。

陈豫锺是西泠八家后四家之一。他的篆刻也是宗师丁敬的,但风格比较典雅。

“臣履埙印”(图一),四个字大小不一,乍看去却有整齐之感,其中“履”字最大,却把顶上的一横潜入到“臣”字之下,平衡了视线。线条结构的呼应很好,如“臣”字与“印”字相呼应;“履,,字与“埙”字相呼应;在衆多的横线条中,突出了几个直划,使留出空处,增加了鲜明感;刀法厚重,使全印的气韵蔚成,淸丽典雅。

“我生无田食破砚”(图二)一印,在章法上有平实中求巧之妙,字的大小并不一,从右到左看过去,逐渐增大;字大的利用斜笔,留出虚处,作爲“虚幌”,并以结构的参差,作了和谐的调整。看上去平满匀整,实际上并不匀整。这种布局,旣比平均分配难,也较虚实悬殊的难,因爲它是平中之妙,不是平中之奇。

“西梅”(图三)一印,在章法上也颇有巧思,整个印面四周,以长曲线条伸展,中心部分,利用两字的主要结构连成一气,形成中密外疏,以曲线拥抱中心。外围的曲线条有互相顾盼的姿态,比较生动。至于印边,恐是年久破损之故,不是作者原意,否则“梅”字失去了依傍。

“久竹”(图四)一印,笔画简单,但配合得很好,两个字相向有情,自饶淸逸之趣。在章法和篆法上都値得借鑒。

“莲庄”(图五)一印,在篆法上却是从繁中生趣,如“莲”字的“走之”加了笔画,“庄”字的左偏旁取两个长曲笔,都使线条增加,这样是爲了增进全印下部的充实感。两个字都有草头,而且并立一起,却不雷同。刀法粗细不一,饶有金石味。陈豫锺是精于小印的,淸魏锡曾《论印诗》说他:“小印极精能,芥子须弥境”,于此可见一斑。

为您推荐

翁大年(书法)

翁大年(书法):(1760—1842)淸代篆刻家、金石理论家。字卡均,号陶斋,江苏吴江人。精于金石考据之学,着述甚富,有《古官印志》八卷、《古兵符考》八卷、《泥封考》二卷、《陶斋金石考》二卷、《陶斋印谱》二卷、《瞿氏印考辨..

潘西凤(书法)

潘西凤(书法):潘西凤,字桐冈、悔桥,号老桐、天姥山樵,浙江天台人。生卒年不详。从高凤冈“交手垂致词,尔汝刻心知……本皋徙重人,白髮垂丝丝”(《送潘悔桥归天台省墓》)看,年龄和郑板桥相仿佛。尝受业于王澍(虚舟)之门。虚舟..

董洵(书法)

董洵(书法):董洵(1740—1812)字企泉,号小池,又号念巢,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性机超頴,卓诡不群。幼时在鄕塾读书,便喜摹习篆刻。参加过一次鄕试,没有考上功名,便从此弃去八股文,随父亲宦游广西平乐,帮助处理一些文书事务。余暇则..

汪士愼(书法)

巴慰祖(书法)

巴慰祖(书法):巴慰祖(1743—1793)字予藉,又字子安,号隽堂,又号莲舫,安徽歙县人。《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苑录》均称其“居扬州”。《歙县志》中列巴慰祖传略,即是从扬州汪中所作《巴予藉别传》中节录的。巴慰祖之兄巴源绶是..

胡唐(书法)

胡唐(书法):胡唐(1759—?),又名长庚,字子西,号西甫,别署城东老人、木雁居士,安徽歙县人。篆刻与程邃、汪肇龙、巴慰祖合称“歙四子”,是四子中最晚出的一位。胡唐爲巴慰祖外甥,书法、篆刻均服膺慰祖,得巴氏亲授而与之齐名,世称..

鞠履厚(书法)

鞠履厚(书法):鞠履厚,淸代中叶云间派篆刻家。字坤皋,号樵霞,一草主人,山阳叔子等。云间南桥(今上海奉贤)人。精篆刻,与表兄王玉如受明末侨居常熟的娄东派篆刻家林皋影响,强调章法深思熟虑,刀法工整稳实。其临摹印章,最爲拿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