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

广义的“注”包括“传”“笺”等。例如: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中的传就相当于注,汉代郑玄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注即是。古注有以下功能:①解释词义。如《尔雅·释言》:“佣,均也。”东晋郭璞注:“齐等。”②解释成语典故。如东汉末王粲《登楼赋》:“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唐代李善注:“《论语》:‘子在陈,曰:“归欤!归欤!”’”也就说明王粲此句用的是《论语公冶长》篇孔子困陈的典故。③分析句读。如《周礼·天官·宫正》:“春秋以木铎修火禁,凡邦之事跸。”东汉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跸。’”也就是说先郑是在“火”后句读,“禁”字下属为句。但后郑不从,“以木铎修火”不词(“修火”不成一个词),故“禁”字应上属为句。但先郑此注意在分析句读,只不过分析有误。④串讲文意。如《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毛亨这里就是在串讲《诗经》此两句的大意。传与注异名同实,都是指的对古代经典文献的解释。⑤校勘文字。如《诗·邶风·绿衣》,题名“绿衣”有误字,《郑笺》指出正确的字并分析了致误的原因,说:“绿当为褖,故作褖,转作绿,字之误也。”笺也是注的同义词,《郑笺》指出“绿衣”于义不通,古有“褖衣”(有镶边的衣服),没有“绿衣”之词,此“绿”为“褖”字之讹误,是由于“褖”与“绿”字形相近而造成转写讹误的。

古注还有阐述语法、说明修辞、叙述史实等。古代典籍的传注是训诂的重要材料,值得重视和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为您推荐

章句

章句 : 如汉代赵歧的《孟子章句》和王逸《楚辞章句》即是。章句这一训诂体式与传注等训诂体式有3点不同:①章句是以句子为基本的训释单位,而传注等多以字词为训释单位。②章句以串讲文意,指明章旨为要务..

媒体语言

媒体语言 : 狭义上的媒体语言,根据媒体的类型,可以将媒体语言分为报刊语言、广播语言、电视语言和网络语言四类。语言媒体中使用的文字、有声语言、副语言、体态语、音响等都可以看作广义上的媒体语言..

增字解经

增字解经 : 如《诗·邶风·终风》:“终风且暴。”《毛传》:“终日风为终风。”毛氏不明“终……且……”为一对起关联作用的虚词,按“终”的实词意义来解释,并加进了原诗没有的“日”,把“终”理解为“终..

右文说

反训

反训 : “反训”之名始见于清初。清代刘淇(生活在康熙年间)《助字辨略》卷二“诚”下:“《论语》‘苟志于仁矣’朱注云:‘苟,诚也。’苟得为诚,故诚亦得为苟,诚与苟义相违而相通者,反训也。”又“方”下:“‘..

疏不破注

疏不破注 : 这一原则始于唐代,要求注释家对前代注文进行疏证时,只能维护前人旧注的说法,不得另立新论。即便旧注有误,也要为之曲解以求其圆通。例如《诗·小雅·甫田》:“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

对文

对文 : 对文强调同义词之间相对出现时必须区别,而散文则指分别单用时意义可以相同。如现代汉语有“恭敬”一词,其实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恭”与“敬”是有词义上的差别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