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

    章太炎 :

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又作梅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有独特的学习经历,少年时代从外祖父朱有虔和父亲章浚读书,后到杭州诂经精舍从俞樾学习经史,其间曾问学于黄以周、孙诒让、谭献等学术大家,在打下乾嘉学术根底的同时,也受到了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反对民族压迫思想的深刻影响。他将革命与学术融为一体,从事民主革命工作的同时,坚持从事学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学术研究范围涉及汉语言文字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有大量学术著述传世。主要著述有《文始》《新方言》《小学答问》《国故论衡》《齐物论释》《儒术新论》《订孔》《訄书》《检论》等。著述除收入《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收入《章氏丛书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组织章门弟子及相关专家对其著作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从1982年起陆续出版《章太炎全集》8卷。201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开始重新整理出版新的《章太炎全集》(扩充为19卷),包括学术专著、文集、信函、演讲、眉批、译文等著述,涵盖经学、史学、文字音韵训诂学、医学、佛学、西学等诸多领域。

章太炎被誉为“清代朴学的最后一人,又是近代学者的第一人”,其学术贡献列于首位的应是在小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突出贡献。首先,他提出“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民报》第六号)的口号,深刻地阐述了国学与立国的关系。出于唤醒人们的爱国激情,作为汉民族的根本,并作为一切学问的根本,他将传统的“小学”从经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改称为语言文字学,并对语言文字学的地位和作用做了系统的阐述。章氏将它与文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联系起来,打破了通经明道的旧观念。这既是对旧小学的总结,又是对这门学问的研究进入新阶段的标志。对于当时有人提出汉字迟早必废,应采用万国新语(即世界语),鼓吹废除汉语、汉文,章太炎在《国粹学报》(第41、42期)上发表《驳中国改用万国新语说》的长文,他并不赞成拼音文字,但是承认汉字“太深密”,需要有“使易能易知”的办法,于是他“取古文籀篆径省之形”而制定了“纽文(声母)36、韵文(韵母)22”的方案,作为汉字初学的注音手段,以保存汉字。1914年,由其弟子钱玄同、许寿裳、周树人促成教育部通过,作为国语注音符号,此即后来通用的注音符号的前身。

其次,他通过讲堂传播汉语言文字学,留下了许多重要著述,培养了一大批人才,许多弟子后来成为学界领袖,如许寿裳、朱宗莱、钱玄同、朱希祖、周树人、周作人、钱家治、黄侃、汪东、马裕藻、沈兼士等。《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就是他逐字逐句讲解《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的真实记录。这份《笔记》记录了章太炎研究《说文》的具体成果,反映了他以《说文》学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字学的思路与方法,也记载了3位原记录者向章太炎学习《说文》的经历,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难得的原始学术资料。《新方言》《小学答问》《文始》是章太炎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代表了他《说文》学的最高成就,在叙述作《新方言》《小学答问》《文始》这3部书的动机时他说:“余以寡眛,属兹衰乱,悼古义之沦丧,悯民言之未理,故作《文始》以明语原,次《小学答问》以见本字,述《新方言》以一萌俗。”而其《文始》“堪称《说文》学史或中国语源学史上里程碑性经典著作”。

章太炎对《说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翔实的考证,归纳《说文》的训释体例,于“六书”之外,提出了文与字的汉字字体分析方法,突出了汉字造字的层次,提出了笔意与笔势说,探寻了文字学形体研究的基本途径,完善了以形索义的训释方法,从理论上确定了《说文》在传统语言文字学研究中的地位。

章氏《说文》研究有4个重要的特点:

①民族的。章太炎虽然注意吸收西学的一些科学的方法,但他清醒地认为,语言文字有独特的民族性,研究语言文字不可一味追随域外。他说:“中国之小学及历史,此二者,中国独有之学,非共同之学。”语言的。章太炎受到乾嘉学者音韵学的影响,又受到西方古典语言学的启发,认识到音韵训诂本为一体。词语的意义首先是与声音结合,然后才与形体结合,音义系统是第一性的,形义系统是第二性的。因此,他从重视形体的表层研究深化到以声音为线索的深层研究。历史的。他认识到《说文》中的9000多字代表的词语,并不是共时的产物,而是历时孳乳的结果。他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把转注假借改造为汉字运动的两大规律,在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基础上,以之考察汉字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从而开辟了汉语词源学的研究领域。他设计了“语根”的概念,认为“诸言语皆有根”,并从语言的历史发展角度,以声音为线索,认识汉字孳生、变易的发展规律。其《文始》以《说文》中的独体字为初文,以《说文》中虽为独体,而为其他独体发展来的字为准初文,共得510字,认为其他文字都从这些初文演变孳生而来。凡音义皆近的字叫做孳乳,音近义通叫做变易。他以孳乳、变易两大条例总结汉字之间的同源关系,欲以古音为枢纽,沟通汉字的形、音、义,推求汉字孽生繁衍的来龙去脉,从而立语根,建词族,较为系统地阐发了五、六千字派生、分化、演变的程序。《文始》是汉语词源学的开创之作,虽从微观的字词关系考察,颇多疑义,但他旨在将《说文》平面的形义系统重组为历史的音义系统的理念,是难得的创新,他为传统“小学”向现代科学的历史语言学发展,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也为《说文》学走向现代迈出了极有意义的一步。理论的。章太炎在发展《说文》学的过程中,突破了清代一些学者繁琐的考据,以追求“所以然”的科学精神,把中国语言文字学引向理论的探讨。他继承“小学”重视第一手材料的求实作风,善于从大量语言文字材料中归纳条例,但也多次表明要明其条例,贯其会通,要其义理,探其根本。

为您推荐

合韵

合韵 : 其一指韵书的一个韵中包含若干个不同韵类的现象,如《广韵》上平声一东韵包含一等、三等两个韵类,称为一三等合韵;下平声十二庚韵包含二等、三等两个韵类,称为二三等合韵;上平声八微韵包含开口、合..

独用

独用 : 宋代官方编纂的韵书《广韵》韵目表逐韵标注“同用”或“独用”字眼,用以规范科举考试中的押韵。《集韵》《礼部韵略》等韵书也继承了《广韵》“同用、独用”的规定。据顾炎武《音论》考证,此种..

三书说

三书说 : 20世纪30年代以后,现代意义的汉字学逐步建立。唐兰在1934年手写石印稿、1936年修订本《古文字学导论》中,对传统“六书”说进行全面研究,首次提出象形、象意、形声的三书说。在1949年出版的《..

汉字文化学

古有复辅音声母说

古有复辅音声母说 : 用来支持上古汉语有复辅音声母的主要证据有:①谐声现象。韵母对汉字谐声的制约条件,清代段玉裁已经明确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但声母的制约条件在近代以前未能明确。高本汉首..

轻重交互

轻重交互 : 元代刘鉴《经史正音切韵指南》附《门法玉钥匙》所列“十三门”之四,云:“帮等重音为切,韵逢有非等处,诸母第三便切轻唇字;非等轻唇为切,韵逢一、二、四,皆切重唇字。”即当反切上字为重唇音(双唇..

王筠

王筠 : 道光元年(1821)举人。平生精究《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之学。著有《说文释例》20卷、《说文解字句读》30卷、《说文系传校录》30卷、《文字蒙求》。王筠之前,学者们研究《说文》的重点在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