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也叫“造意”。同“笔势”相对。指保持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如“因”,造字初期画的是一张席子(),中间是编织或缝合的纹路。这个形体正体现“因”的本义“重席”,即为笔意。随着汉字字形的发展变化,许多字的笔意已不可知,因而不应强调每一点画都有意。以免穿凿附会。②写字、绘画时运笔的意匠经营和笔画运转问所表现的风格、工力。也指诗文的神态和意趣。
笔意(语言)
笔意(语言):
①也叫“造意”。同“笔势”相对。指保持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如“因”,造字初期画的是一张席子(),中间是编织或缝合的纹路。这个形体正体现“因”的本义“重席”,即为笔意。随着汉字字形的发展变化,许多字的笔意已不可知,因而不应强调每一点画都有意。以免穿凿附会。②写字、绘画时运笔的意匠经营和笔画运转问所表现的风格、工力。也指诗文的神态和意趣。
汉语拼音方案(语言):为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语音而制定的方案。由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1957年11月1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次会议通过,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此方案采用世界通用的二十..
笔意(语言):①也叫“造意”。同“笔势”相对。指保持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如“因”,造字初期画的是一张席子(),中间是编织或缝合的纹路。这个形体正体现“因”的本义“重席”,即为笔意。随着汉字字形的发展变..
文字改革(语言):简称“文改”。①文字体系或制度的改革。主要内容有文字符号的更换或创制、文字符号的繁简或增删、文字制度的改革等。文字改革有局部的,如中国的汉字改革;有全面的,如越南用拉丁字母替代字喃。②特指“汉..
常用字(语言):现行汉字中使用频率高的一批字。其数量和具体的字种有相对稳定性,但由于各时期社会的发展和变动,常用字的字数和字种均有所变化。即使在同一时期,对常用字的看法也不统一。1952年6月教育部曾公布《常用字表..
六技(语言):①唐兰《中国文字学》所用术语。用以说明汉字演进过程。其内容包括(1)分化(如“行”变为“彳”、“亍”,“子”分出“孑”、“孓”)。(2)引申(如“只”即古“获”字,引申变为量词后而另造“获”)。(3)假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