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延论题(语言)

外延论题(语言):

复合句中部分表达式的置换原理。一个语句或命题,当它包含的一个表达式,由另一个具有同样指称而不同涵义的表达式替换时,其真值不变。如,在⑴“鲁迅是中国人”中用“《阿Q正传》的作者”去替换“鲁迅”,得到⑵“《阿Q正传》的作者是中国人”。由于“《阿Q正传》的作者”与“鲁迅”的指称(外延)相同,因此经替换后得到的⑵不改变⑴的真值。外延论题不适用于内涵逻辑。参见“厄勒克特拉悖论”。

为您推荐

外延论题(语言)

外延论题(语言):复合句中部分表达式的置换原理。一个语句或命题,当它包含的一个表达式,由另一个具有同样指称而不同涵义的表达式替换时,其真值不变。如,在⑴“鲁迅是中国人”中用“《阿Q正传》的作者”去替换“鲁迅”,得到..

内涵(语言)

内涵(语言):①同“外延”相对。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之一。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如“商品”的内涵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产品”。对象有诸多特有属性,但只有反映在概念中的特有属性才构成概念..

索引词(语言)

索引词(语言):需要借助语境来确定其所指的词语。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于十九世纪提出,指英语中的代词、时态动词一类语词。就汉语而言,索引词主要指“我”、“你”、“他”等称谓代词,“这”、“那..

内涵逻辑(语言)

对象语言(语言)

对象语言(语言):指被研究和讨论的语言。对象语言可以是自然语言,也可以是人工语言,如某种形式语言或符号。用来讨论或陈述某种对象语言的语言叫元语言或语法语言。元语言可以是自然语言,也可以是某种特定的科学技术语言。..

预设(语言)

预设(语言):使一个命题或语句具有真值或能够成立的条件。它是有效交际中双方共同接受的事实或命题。判定个命题是否是其他命题的预设,一般可用“否定检验法”:命题p是命题q的预设,当且仅当,q真时p真,q假时p也真。p真是q真或..

自然语言逻辑(语言)

自然语言逻辑(语言):也叫“自然逻辑”、“语言逻辑”。现代语言学和现代逻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研究自然语言中的逻辑问题由来已久。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逻辑就是古典的自语言逻辑。中世纪的逻辑学就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