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① : 原文
有造境②,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注释
①《人间词话》,王国维的文艺理论著作。 自题脱稿于宣统庚戌(1910) 。全书六十四则,以境界说为核心,论述了文艺的特征和创作方法等问题。它把中国古代的文论和西方美学加以融合,发展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文艺理论,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这里选录其中的五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与《蕙风词话》合刊的《人间词话》,是徐调孚的注本,其中包括《删稿》和《附录》。四川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靳德峻笺证和蒲菁补笺本,其中没有《删稿》和《附录》 。另外,又有滕咸惠的《人间词话新注》。②境,境界,也就是文学作品的意境,是由作品里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它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是主客观的统一。
译文
有创造的境界,有写实的境界,这就是理想派与写实派有分别的原因。但是这两派很难分开,这是由于大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一定合乎自然法则、写实的境界也一定接近于理想的缘故。
原文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⑤,何者为物。
注释
①冯延巳词《鹊踏枝》里的句子。②秦观词 《踏莎行》 里的句子。③陶潜诗《饮酒》第五首里的句子。④元好问诗《颖亭留别》里的句子。⑤这一段所说的“我”,都指作品的作者。
译文
有有我的境界,有没有我的境界。“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者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这就是有我的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这就是没有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用我的眼光看物,所以物都染上我的色彩; 没有我的境界,用物的眼光看物,所以不知道那一个是我,哪一个是物。
原文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①。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注释
①“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是说在把现实里的事物写入作品时,要抛弃其中的某些关系、限制,以使作品合于作者的理想。
译文
现实中的事物,是互相联系、互相限制的。但把它写进文学和美术中时,一定要抛弃某些有联系、有限制的地方。所以虽然是写实的作家,也是写理想的作家。再者,不管怎样虚构的境界,它用的材料一定取之于客观现实,而它的构造也一定要服从客观规律。所以虽然是写理想的作家,也是写实的作家。
原文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不仅指景物。喜怒哀乐等感情,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能写真景物、真感情的,就叫做有境界; 如果不是这样,就叫没有境界。
原文
南唐中主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①,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②。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③,故知解人正不易得④。
注释
①南唐,五代十国之一。公元937年,李昇代吴称帝,建都金陵,国号唐,史称南唐。它于975年为宋所灭,共经过三主,三十九年。中主,即李璟。他本为南唐小皇帝,周世宗南征,他割地奉表称臣,去了帝号,称南唐国主。他是三主中的第二个,史称中主。“菡萏”两句和下面的“细雨”两句,都见《摊破浣溪沙》 ,解释参看该条。②“众芳芜秽”与 “美人迟暮”,见屈原《离骚》 ,是用百花荒废比喻人才变质,用美人年老比喻有德有才的人衰老。王国维认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上片有所寄托,所以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③北宋马令《南唐书·冯延巳传》和陆游 《南唐书》载,冯延巳的《谒金门》 写道: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李璟玩笑说: “与你有什么相干? ”冯回答说: “不如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 。”无名氏《雪浪斋日记》载,王安石问黄庭坚:“你作小词,看过李后主的词没有? ”黄回答: “看过。”王问:“哪句最好? ”黄回答: “一江春水向东流”。王说: “不如‘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为高妙。”王安石虽然误记,但说明他很欣赏这两句词。这就是王国维说“古今独赏”的部分根据。④王国维认为,“菡萏”两句深有寄托,但从古到今只欣赏“细雨”两句,由此可见理解的人正不容易得到。
译文
南唐中主李璟词: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很有百花零落、美人年老的感慨。而从古到今只欣赏他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由此可见知音难得。
《人间词话》 : 词话。近人王国维著。初发表于1908年《国粹学报》,计64则,为王国维手订。1928年,罗振玉将《国粹学报》刊64则编为上卷,将《小说月报》1927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未刊稿48则编为下卷,..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1853—1892)撰,今人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0月刊行。陈廷焯,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是常州词派代表性的词论专著,主张作词贵在“有所感”,“有所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也反对“一直说去,..
人间词话:①近人王国维(1877—1927)著,今人王幼安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刊行(与《蕙风词话》合编一册)。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继承我国古典文论,并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建立了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