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 : 词话。近人王国维著。初发表于1908年《国粹学报》,计64则,为王国维手订。1928年,罗振玉将《国粹学报》刊64则编为上卷,将《小说月报》1927年发表的《人间词话》未刊稿48则编为下卷,收入《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共112则。后来的研究者又各有增补,兼及其他论词资料。该书以论词为主,但涉及面较广,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作者运用西方美学观点分析研究中国古代文艺理论,颇有创见,在文学理论批评史和中国美学史上堪称继往开来、承前启后之作。同时,它也可以看作是王国维文艺思想的代表作,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人间词话》论词,首标“境界”,这是王国维词论的核心。王国维极为强调“境界”之于词的意义,《人间词话》开篇即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大概说来,王国维说的“境界”,指的是真实而生动地传情写景、情景交融的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征。所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对“境界”颇为自负,认为“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其实,“境界说”正是“兴趣”、“神韵”诸说的发展。只是“境界说”较为切实、全面。王国维的确是古代文论中“意境说”的集大成者。围绕着“境界说”,王国维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作了说明。在文学创作方法上,王国维提出了“造境”和“写境”,这实际上就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王国维不仅注意到了二者的分别,而且注意到了二者内在的联系,认识到“造境”与“写境”只是相对而言,这是很难得的。《人间词话》还论述了诗词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主张诗人作家既要接触、观察现实,又不能泥于现实,而要在更高的视点上来评价现实,这就是“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王国维认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只有深入现实,才能获得真情实感,占有客观材料;只有高于现实,才能超出是非利害之外,对现实作审美的观照。王国维指出,“诗人之境界”有别于“常人之境界”,“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而要领悟“诗人之境界”,则不仅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总之,《人间词话》涉及不少文艺创作的基本问题,多能发前人所未发,或广前人之说,为文学理论批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间词话》自1908年发表以来,先后刊行了十多种版本。较重要的除前面提到的《国粹学报》本、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本外,尚有徐调孚《校注人间词话》,开明书店1940年版,王幼安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与《蕙风词话》合刊本,以及滕惠咸《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为您推荐

渚山堂词话(诗歌)

渚山堂词话:明陈霆(约1515年前后在世)撰,今人王幼安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刊行(与《词品》合编为一册)。陈霆,字永南,一字声泊,德清人。共15则,附录《吴兴丛书》跋语和校点后记。《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

白雨斋词话(诗歌)

白雨斋词话:清陈廷焯(1853—1892)撰,今人杜维沫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10月刊行。陈廷焯,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是常州词派代表性的词论专著,主张作词贵在“有所感”,“有所寄托”,反对无病呻吟,也反对“一直说去,..

人间词话(诗歌)

人间词话:①近人王国维(1877—1927)著,今人王幼安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4月刊行(与《蕙风词话》合编一册)。王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王国维继承我国古典文论,并受西方美学思想影响,建立了词学..

《人间词话》新注(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