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敏 : 儿童文学家。原名林良。一般写儿童文学作品时用“林良”,写散文时用“子敏”。祖籍福建省同安县,但没有回去过。他7岁由日本的神户回到厦门,厦门是他真正的故乡,正如他说的,他在那里长大,因此厦门“成为我怀念的宝盒里那一颗唯一的珍珠”。他的大学生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台湾师范大学念完国文专修科;第二个阶段,在淡江大学念完英语系。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新闻记者、副刊编辑、杂志主编、广播节目主持人、出版经理等职务,但主要还是从事写作。22岁那年,在厦门的《青年日报》做记者,并编《青天》副刊,写诗、散文、小说。1946年,他到台湾,进入国语推行委员会的研究组,做的是国语和闽南语对照的研究工作。不久,《国语日报》创刊,他又主编儿童副刊,开始儿童文学的创作。1967年,《国语日报》开设“茶话”专栏,由他与洪炎秋,何凡轮流撰写,10余年来一直未停,而他的作品也从此源源而来。“子敏”的笔名也是这时开始采用的。后任《国语日报》出版部的经理,负责儿童读物的出版工作。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小太阳》,获1973年“中山文化基金会的文艺创作奖”。后来,他又出版了《和谐人生》、《在月光下织锦》和《陌生的引力》等书,便闻名文坛了。他的散文多描写家庭种种小事,孩子、妻子、邻居……但是他能用纯粹的白话文把一本“家庭流水账”写得十分真实,风趣,且富有哲理。台湾评论家认为他的散文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一个大男人写家”的独特风格;二是独创的“散文引号”。但是对作者的第二特点,即在散文中大量用“引号”,是利是弊,却引起了争论。子敏在语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多年前,他曾在台湾广播电台主持国语和闽南语对照教学,教了6年。主要作品有散文 《小太阳》 (1972年纯文学出版社) 、《和谐人生》 (1973年纯文学出版社)、《在月光下织锦》(1974年纯文学出版社) 、《陌生的引力》 (1975年纯文学出版社) 、《茶话》(十集) (自1966年开始出版,国语日报出版社,与洪炎秋、何凡合作) 、《乡情》(1982年好书出版社) ,儿童文学 《一颗红宝石》 (儿童广播剧) 、《国父的童年》 (为儿童写的传记) 、《大年夜饭》(儿童图画故事) 、《绿色的花》 (儿童图画故事) 《那里最好玩》 (儿童游记) 等,共几十种。
出版时间:1989-10 马各 : 作家。原名骆学良。福建南平人。早年毕业于国民党中央干部学校。去台后历任台湾联合报、民生报记者、编辑、主任、副总编辑等职。1939年开始写作,在《南方日报·哨兵》、上饶《前线日..
出版时间:1989-10 王平陵 : 原名王仰嵩,笔名有西冷、史痕、秋涛、草莱、疾风。江苏省溧阳县樊川镇人。王平陵的父亲王洪钧是清代秀才,他从小深受家庭教育,熟读四书五经。他在小学毕业后,考进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
出版时间:1989-10 王令娴 : 女小说家。江西南昌人。早年就读于重庆淑德女子中学。到台湾后,曾在台湾肥料公司南港厂任文书管理员,后任国语日报作文班老师。业余从事文学写作。1964年,她在联合日报副刊发表短篇..
出版时间:1989-10 王方曙 : 剧作家。原名王静芝。黑龙江佳木斯人。早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去台后历任东海大学副教授,台湾辅仁大学教授兼国文系主任、辅仁大学国文研究所所长等职。5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
出版时间:1989-10 王文漪 : 女散文家。笔名有紫芹、焕然、林炘,乳名邵生。江苏江都人,祖籍太原,后迁到杭州,因此在她的履历中,一般都填江苏江都人。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比较好的教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