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乡文学”的流行 : 在台湾又称这种文学为“回忆文学”。乡愁文学最初流行于50年代后期,后来逐渐地成为台湾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影响广泛的文学思潮。因此,台湾评论家认为:“就题材而论,这二十多年的文学作品有将近一半是具象化的乡愁。由于对家乡和往事固执的怀念,我们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学。” (何欣: 司马中原笔下震撼山野的哀痛) 。台湾的乡愁文学意识,在小说作品里最为普遍: 司马中原等作家是以回忆早年的“乡野传闻”为题材,表现强烈的乡愁; 林海音等作家则以抒写往昔的生活为题材,流露出对故土亲人的深情眷恋; 白先勇等作家以描写台湾上层社会人物对荣华富贵逝去的哀伤,曲折地表达出不尽的乡愁; 70年代后掀起的寻根热中,又出现一批以寻根为题材的乡愁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领域里,于右任、覃子豪、余光中等作家的乡愁诗,具有同样浓烈的怀乡忆旧内容。梁实秋、张秀亚、琦君等作家,则在乡愁散文方面,流露出思乡之情。进入70年代中期,随着海峡两岸形势的变化,台湾的“怀乡文学”创作思潮,开阔了视野,拓展了题材,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刊(10)》:杜淑贞等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4月版。17.7万字。收辑1990年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27篇。小说有杜淑贞的《十二岁的故事》、海笑的《那年我十六岁》等3篇;故事有石·..
《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选编》:舍·宝音涛克涛夫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蒙古文版。74万字。2册。上册收入摇篮曲、绕口令、谜语、儿歌、儿童诗、斗智词、三句格言、游戏词、好来宝、格言、谚语、训词、祝词、赞..
《1979—1989上海儿童文学选》:少年儿童出版社编选。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1月版。53.3万字。收辑110位作家的短篇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故事、散文、报告文学、童话、寓言、诗、科学文艺、剧本,低幼文学等。分为7辑,各辑..
《新时期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选》: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湖北省少年儿童文学会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3月版。25万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21篇,是中国作协湖北分会评选出的“湖北省1980-1985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获奖..
《中国现代作家儿童文学精选》:王泉根主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7月版。58万字。收录从20世纪初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116位作家的130件代表作品。其中包括梁启超、黄遵宪、沈心工、孙毓修等中国现代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