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滋味

出版时间:1989-10

豆腐的滋味 : 散文。梁容若作。收入台北巨人出版社1972年1月版《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散文》第1辑。生长在沙土绵延的地方,豆腐是天天见、满街卖的东西。见惯看腻了,再加上家乡豆腐常有的滷水苦涩味儿,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豆腐。上小学后,知道豆腐的营养价值,又有暴殄天物的禁条,使“我”不敢再在菜里捡出豆腐,可也绝不主动地找豆腐吃。一个兵荒马乱的残冬深夜,平汉路的火车,把我们摔在一个荒凉的小站上,在喔喔的鸡声里,听到卖老豆腐的声音,大家抢着下车,你争我夺。我也拥在人堆里,一连吃了三碗。回到老家,向叔父报告:“行年二十,才知道吃豆腐的价值。”叔父趁机大加教训,说“我们是以豆腐传家,曾祖、祖父都是以学官终身,学正教授在清朝称为豆腐官,因为俸给微薄,只可以吃豆腐。你生在寒素的家庭,开口是有肉不吃豆腐,不但不近人情,也对不起祖宗!”作者又列举自己吃过的豆腐:北平的沙锅豆腐、奶汤豆腐,杭州的鱼头望豆腐,六必居的臭豆腐,隆景和的酱豆腐,镇江的乳豆腐。作者又回忆起在东京上学的时候,和一个研究文化史的日本朋友,深夜吃“汤豆腐”。作者又回忆起抗战期间在河套,“黄豆成了军民的主食”。胜利以后回到天津,亲眼看见联合国救济总署从南北美搬来施舍的豆子,来到台湾,每天清早听到卖豆腐的声音,又想起豆子的来源是求之于太平洋的对岸,也就食不甘味了。“想起来,我是生长在吃豆腐的家庭,童年悟道不早,迷于正味。等到艰难奔波,理解了食谱,吃到的豆腐,又常常伴着哽咽辛酸的眼泪”。全文以吃豆腐为经,以个人经历为纬,在豆腐的滋味中渗进家国之思的苦味,写来集中紧凑,韵味隽永。







为您推荐

卖豆腐的哨子

卖豆腐的哨子 : 散文。茅盾著。作于1928年底,发表于1929年《小说月报》第20卷第2号。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作者于1928年7月东渡日本。“卖豆腐的哨子”,指日本小贩卖豆腐时用吹哨子代替吆喝。开头写早上醒来,听得“..

滋味说

滋味说 : 南朝梁诗论家钟嵘关于五言诗审美特征的认识。语出《诗品序》:“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以味喻诗,主张好诗应耐人寻味,而在各种诗体中,五言诗最为有味。晋代玄言诗盛行..

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汉族传说。流传于四川成都。相传清同治年间,成都北门外有个小饭馆,老板娘勤快、热情,因她脸上有麻子,人称她“麻婆”。和她临近的几家饭馆生意都好。为了生意兴隆,麻婆就用对门牛肉铺、豆腐店的牛肉和豆腐,创造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