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论

    声律论 :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文创作的声调、音韵、格律等方面的要求。确立于南朝齐梁时期。三国时李登的《声类》,已以宫、商、角、徵、羽五声来配汉字的字音,陆机《文赋》亦称“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以五色来分别字音,要求不同的字音搭配,产生一种和谐华美的效果。但直到六朝之前,尚无“四声”之说。《南史·庾肩吾传》说:“齐永明中,王融、谢眺、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南齐周顒著有《四声切韵》,将字音分为平、上、去、入四声;沈约也写了《四声谱》。这两部书今已亡佚。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谈到了诗歌创作中四声搭配的原则:“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浮声”指平声字,“切响”指上、去、入三声。沈约在这里指出,四声搭配的最关键或者说最基本的一点,在于平仄的交替运用,既富于变化,又轻重相间。这样便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之美。沈约等人还进一步对四声搭配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了研究,提出了所谓“八病说”。李延寿《南史·陆厥传》说:“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这里说的“平头”等,即为“八病”之四。唐人称沈约为“八病”之说,但不见于唐以前文。到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西卷《文二十八种病》才有关于“八病”的完整的名称。后四种是“大韵、小韵、旁钮、正钮”。对“八病”的解释也很不一致,大抵皆为声韵的要求。声律说的提出,推动了律诗和骈文的发展,对于近体诗的形成起了直接的作用,但由于某些要求太过琐细,又对诗歌的发展形成束缚,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形式主义文风。

为您推荐

味外说

味外说 : 唐代司空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认识。语出《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以味喻诗,认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把诗味看作诗歌最根本的审美特征。他举例说:“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

美刺

美刺 : 儒家对诗歌教化作用的一种规定,类似今天说的歌颂和暴露。语出《毛诗序》。 《诗序》释“颂”道:“颂者,美盛德之形容”当为“美”之所本。“颂”是诗六义之一,内容为赞颂诸侯的功德以告神明..

感物说

感物说 : 中国古代文论对于作家情感或文思来源的一种解释。“感物说”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记》“感物说”的“物”,..

赋、比、兴

离形得似

离形得似 : 唐代司空图提出的诗歌创作与欣赏的美学原则。语出《二十四诗品·形容》:“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意谓以形求神,重点表现传达出描写对象内在的神韵,而不必拘泥于外在..

应感

应感 : 中国古代文论术语。即灵感,由陆机提出。陆机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个论述文学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的。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灵感的特征,指出了灵感对创作的重要作用。陆机首先指出灵感..

穷而后工

穷而后工 : 宋代欧阳修对作家的生活境遇与其创作成就的关系的认识。语见《梅圣俞诗集序》:“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