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 : 又称“艺术思维”。即运用形象所进行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艺术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发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他指出:“显然,想象和判断是不同的思想方式。”第一个明确指出形象思维问题的是俄国19世纪的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他说:“诗人用形象思维;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本世纪30年代以后,苏联文艺界普遍采用“形象思维”这一术语。建国以后,我国多次掀起关于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1965年毛泽东同志在致陈毅的信中,肯定了形象思维的提法,并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形象思维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即通过实践由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阶段,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抽象思维相比,形象思维则具有如下特征:①形象思维以形象作为思维运动的形式。和抽象思维运用抽象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构成思维运动不同,形象思维则以感性的形象作为运动的形式,它通过形象的取舍、改造、夸张、虚构、连缀等构成思维运动。在整个形象思维过程中,作家沉浸在创造性的想象的世界里,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②形象思维以感情作为思维运动的推动力。触物起情是作家进入形象思维的第一步,而在形象思维过程中,作家头脑中活动着的那些活生生的形象,就像真实的人物、景物、事件一样引起作家的情感反应。随着形象思维的发展,作家头脑中构思的形象与作家的心境、感情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③形象思维带有作家的个性特点。抽象思维一般说不带或少带作者的个性特点,但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无论是形象的组接、演变、创造,还是情感的波动,都体现了作家的个性。形象思维并不绝对排斥抽象思维,而是将抽象思维纳入形象思维的轨道,抽象思维可以为形象思维作思想上认识上的准备,对形象思维起指引、规范作用,并对形象思维作某些必要的补充。

为您推荐

屏幕形象

屏幕形象 : 主要指屏幕上的人物形象。电视艺术,同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一样,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任何一部成功的电视艺术作品,都是因为塑造了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才获得持久的艺术生命力,并为其赢..

形象思维

出版时间:1985-10 形象思维 : 又称“艺术思维”。顾名思义,是与形象紧密相关的一种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

形象感受

形象感受 : 由语言内容引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方面的内心体验。这些具有形象性特点的感受是在想象和回忆中映现的,一有语言符号的刺激,一种敏锐独特..

《中外文学形象辞典》

《儿童小说的构思和人物的形象》

《儿童小说的构思和人物的形象》:任大霖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62年5月版。2万字。认为儿童小说的构思,除了要遵循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作品有明快的调子、完整而严谨的结构、巧妙而引人入胜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

《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

《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朱林宝等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版。172.8万字。分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两部分,共收文学人物形象4400个。中国文学部分选收自古代神话传说到1949年前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按文学作品的..

《文学形象辞典》

《文学形象辞典》:于漪、陶本一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8月版。128万字。共收中外古今52个国家和地区477位作家以及部分佚名作者和民间艺人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1051个。条目内容包括“人物形象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