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正名

[四书]正名:孔子的政治主张与逻辑思想。

意即纠正百事之名分。《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对“正名”的解释历来异说纷纭。皇侃《义疏》引郑玄注:“正名谓正书字也,古者曰‘名’,今世曰‘字’。”显然不合孔子原意。宋以来的学者大都以为是指正父子之名,说对了一部分;然不如马融注曰“正百事之名”为佳。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包括三方面内容:(1)论述了它的作用。

孔子认为治国之先“必也正名乎”,并且强调如果“名不正”,最终必将导致“事不成”、“礼乐不兴”和“刑罚不中”(《论语·子路》)。

这虽将其作用夸大到了极点,但强调了正名对政治、伦理、刑法等所起的重大影响和作用。(2)提出了原则。

孔子正名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的名分等级制度。(3)揭示了“正名”中的逻辑价值。孔子的“名不正”,即名与实不相符,在逻辑上就是指名不具有确定性,使名不能确定地指相应的实。这样自然也很难构成确定的“言”,并通过言以表达确定的思想,这就是“言不顺”。

“名不正,则言不顺”实际上已包含了逻辑正名的初步性质。



为您推荐

正名

正名: 指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孔子认为为政首先必须正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

[四书]正名

[四书]正名:孔子的政治主张与逻辑思想。 意即纠正百事之名分。《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四书]左右逢其原

[四书]左右逢其原:孟子论学之语。 左右,即到处之意;逢,碰到,指不期而遇。原,通“源”。 原意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孟子·离娄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

[四书]以德报德

[四书]正

[四书]正:①作风正派,正直。 《论语·宪问》:“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②端正,不歪邪,不错乱,引申为合规矩。 《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乡党》:“割不正,不..

[四书]左丘明

[四书]左丘明:春秋时着名史学家。 以左丘为氏,名明。省称左氏。一说姓左,名丘明。或说姓丘,名明,左为左史之官称。 鲁国人。相传为左史倚相之后,与孔子同时。为人贤。《史记·太史公自序》称之为鲁君子,失明或无目。《论语..

[四书]以文会友

[四书]以文会友:儒家关于以礼乐文章学问之讲习来聚会朋友的主张。 意谓用礼乐文章学问来聚会结识朋友。《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何晏注引孔安国曰:“友以文德合。”刘宝楠《论语正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