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论语笔解

[四书]论语笔解:二卷。

韩愈生平见“论语注”条。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幼勤于儒学,博雅好古,贞元十四年(798)中进士第,官至谏议大夫、中书舍人。

在学术上,他追随韩愈,以师友相称。

其主要贡献是阐扬儒家人性学说,撰《复性书》,同佛家的“佛性”学说相对抗。他与韩愈一起同尊子思、孟轲,共同宏扬《中庸》、《大学》的思想学说,使《孟子》与《大学》《中庸》在儒学经典中的地位显着提高。

至宋儒以二者与《论语》并举为《四书》,又使《四书》与《五经》居于同等地位,韩、李二人乃有启源之功。《论语笔解》是二人共同研习《论语》的结晶,注中以“韩曰”、“李曰”相区别。

《笔解》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改动原文原字。

如《论语·公冶长篇》“宰予昼寝”,韩愈以为“昼当为画字之误也。”《雍也篇》:“人之生也直”,韩、李皆认为“直当为德字之误也。”二是修改前人注解。

如《里仁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旧注将其分别作解,韩、李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诠释,使解说更深入一层。三是韩、李二人互相呼应,共创新说。

如《阳货篇》中“六言六蔽”的解说,韩愈分为前三种和后三种,以为前三种是泛指,后三种是针对子路的个性而发;李翱在此基础上引申,强调通过学习才能克服和纠正六蔽。四是二人讨论各有侧重,时有异同。如二人的人性论,观点大体相同,但韩愈侧重于理,强调“穷理尽性”,李翱侧重于心性,强调“尽心知性”。总体上讲,《笔解》份量不大,但内容丰富,为唐后期经学放出异彩。

《笔解》一书在唐已流行,但未见着录于《唐书·艺文志》及唐代书目。四库馆臣曾“以意推之,疑愈注《论语》时,或先于简端有所记录。翱亦间相讨论,附书其间,迨书成之后,后人得其稿本,采注中所未载者,别录为二卷行之。”是书现有《古经解汇函》等版本。



为您推荐

致雷米萨的信,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

出版时间:1992-11 致雷米萨的信,论语法形式的性质和汉语的特性 : 普通语言学著作。洪堡特著。巴黎Librairie orientale deDONDEY-DUPRE PERE ET FILS 1927年出版。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1767—1835),德国..

论语

论语 : 中国古代儒家第一部经典,孔门弟子对孔丘和他的学生们的言语行事的记录。本书传到汉代,出现过《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等3种不同的本子;汉末郑玄作《论语注》,把3种本子融合为一,此即中华书局影印..

论语<sup>①</sup>

出版时间:1985-10 论语① : 原文 子曰: “《诗》三百②,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③。”(《为政》)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宪问》) 子曰: “辞达而已矣。”(《卫灵公》) 尝独立,鲤趋..

《《论语》:散文艺术的萌芽》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着作的重要性的典故。典出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

《论语》

《论语》:语录体散文集。是孔丘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片断记录。作者已不可考。历来学者推测是孔丘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时事、教育、文学多方面,是研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思想的主要史料。全书 20 章..

半部论语

半部论语: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旧称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