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安七子”(诗歌)

魏“建安七子”:建安时期孔融(153—208)、阮瑀(192—212)、应玚(?—217)、陈琳(?—217)、刘桢(?—217)、徐干(171—217)、王粲的并称。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是“建安风骨”的核心。他们同居邺中,继承《乐府》的传统,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格调慷慨,语言朴实。“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七哀诗》等篇深刻地反映当时社会“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动乱景象和人民的苦难。

为您推荐

《建安文学编年史》

《建安文学编年史》:刘知渐着。重庆出版社1985年3月版。10万字。将东汉建安时期作家的家世、事迹、信仰、交游及其诗文编年等方面进行探讨。考证建安作品中的有关历史事实,分析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从微观求其奥义,从宏观..

《建安七子集》

《建安七子集》:孔融等着。俞绍初辑校。中华书局1989年7月版。25.3万字。合建安时期的7位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刘桢的作品为一集,人名一卷、是为七卷。卷中依诗、赋、文的顺序分类排列,类下篇目大体按..

建安七子②

建安七子 : 建安年间(196~220)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7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才华横溢,以诗文显赫当世。“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一起,构成建安..

建安文学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这是李白在《古风》其一中的诗句,他有感于“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提出批评。因此,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优良传统和诗歌风骨,就成为他振起诗道的革新手..

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 : 指汉末建安时期三曹、七子等作家创作大量优秀诗歌所形成的一种良好特色。表现为诗歌内容充实,反映动乱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抒发作者渴望国家统一的理想和抱负;大抵情辞慷慨,格调刚健,遒..

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 : 指东汉末建安年间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和刘桢七人。曹丕最早在《典论·论文》中以此七人并举,称赞他们“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他们才华横溢,以诗文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