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派(诗歌)

小诗派:新诗的初期的诗派。兴起在1922年间,主要代表人物是冰心,还有宗白华、刘大白、朱自清、沈尹默、刘半农、俞平伯、康白情、郑振铎、王统照以及湖畔派的诗人都写过不少优秀的短诗。在胡适“诗体大解放”的启发下,诗人不满足新诗平淡乏味、一览无余的诗风,受日本俳句、特别是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小诗应运而生。冰心的《繁星》问世,小诗风行一时,给诗坛添了新的光彩。清莹隽永、蕴藉含蓄,寓理抒情,短小精悍,是其特色。后来,小诗泛滥,有新意的作品不多,小诗失去生命力,在1924年冬开始衰落。但作为一种诗歌形式,仍为后人使用。

为您推荐

清末“境界说”(诗歌)

清末“境界说”:清末的一种词论。王国维受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影响,纠正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流弊,确立了新的文学理论。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认为境界有造境..

明末“复社”(诗歌)

明末“复社”:明末的文社组织。领袖人物是张溥(1602—1641)、张采(1596—1648),又称“娄东二张”(同是娄东人)。这是全国性组织,有三千余人,多是中小地主阶级。既是文学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在文学上,以“复古”为名,实..

湖畔诗社(诗歌)

湖畔诗社:本世纪30年代新诗的一个社团组织。1922年4月,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学生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和上海的银行职员应修人在杭州成立,后来被称作“湖畔诗派”或“湖畔诗人”。出版4人合集《湖畔》和冯雪峰、应修人、..

清末“汉魏六朝诗派”(诗歌)

明清“格调说”(诗歌)

明清“格调说”:明清时代相继出现的诗歌理论。前后七子早在明代已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推崇效法古诗格律,推行复古诗论。清代沈德潜把这种理论更加系统化,形成“格调说”。认为“诗贵性情,亦须论..

怀安诗社(诗歌)

怀安诗社:延安的诗歌社团。成立于1941年9月5日,1949年9月结束。由林伯渠、谢觉哉发起,参加者有董必武、朱德、叶剑英、陈毅、续范亭、吴玉章及一批当时在延安地区的老诗人,取“老者安之”、“少者怀之”之意。体现在中..

清末“同光体”(诗歌)

清末“同光体”:出现在清末和辛亥革命后一段时期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陈三立(1852—1937)、陈衍(1856—1937)、沈曾植(生卒年不详)等。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把同治、光绪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者”称为“同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