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

在中国流行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1世纪,印度佛教就传到了中国新疆境内。那时新疆叫做西域,分布着上百个大大小小的王国,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张骞就得知“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浮屠之教”。“身毒”或“天竺”就是印度,“浮屠之教”就是佛教。据佛经说,公元65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梦见一个神人,身有日光,在皇宫前面飞行。次日,他向群臣询问梦中所见神人的来历,大学者傅毅告诉他:我听说西方有一位名叫“佛”的神仙,轻举能飞,身有日光,陛下梦见的恐怕就是他。于是,明帝就派遣使者西行访求佛法,汉朝使者在西域的大月氏国遇上两位天竺沙门,便邀请他们来到东汉首都洛阳,译出了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着名的汉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佛教传入之初,中国朝野上下都弥漫着巫风与神仙气氛,一些人拜佛只不过是想祈福禳灾而已。王公贵族对黄老道似乎更感兴趣,所以佛教只好依附黄老,甚至默认了佛是老子的门徒这类荒诞不经的说法,对老子西行化胡的谣言听之任之。佛教是外来宗教,它要想在中国传播开来,首先要打破语言障碍,到中国来传教的僧人于是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佛经的翻译上。东汉后期,西域名僧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先后来到洛阳,分别译出了几十部佛经,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扩大了。佛教教义非常复杂,但有三点却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魅力,一是神不灭(人死精神不死),二是因果报应,三是轮回。于是在魏晋时期,佛教开始受到士大夫的重视。在曹魏嘉平年间(249-253),有个名叫朱士行的士人,正式按照佛教的出家仪规,受戒出家,成为中国第一位严格意义上的和尚。后来,他又从长安出发,辗转来到于阗(在今新疆境内),访求佛经的梵文原本。朱士行在外国二十余年,归国后译出《放光般若经》。他实际上是汉僧西行求法的第一人。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进入宫廷和上流社会,佛图澄、释道安、鸠摩罗什、慧远等都是颇受帝王将相器重的一代名僧。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的皇帝大都崇信并提倡佛教,宋文帝甚至曾让僧人慧琳参与朝政,人称“黑衣宰相”。最突出的要算梁武帝萧衍,不但创三教同源说,硬派孔子和老子当佛的学生,而且坚持素食,礼佛诵经,甚至多次出家,表示不当皇帝,要当和尚,以至后人把他叫“菩萨皇帝”。北朝的皇帝更不示弱,不但大修寺院佛塔,而且不惜巨资开凿石窟来供奉佛像,留下了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举世闻名的艺术奇迹。在这一时期,佛教事业已经超越了译经的范围,其教义已经初步被汉民族消化,外来的佛教在同本土的儒、道二教的大辩论中,逐渐成为汉化的佛教,并开始成为与儒、道鼎足而三的宗教势力。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帝王的提倡,如隋炀帝亲受菩萨戒,并接受了“总持菩萨”的法号;武则天登上皇帝宝座后,宣布佛教处道教之上;唐玄宗亲自为《金刚经》作注,并下令颁行天下;唐宪宗把凤翔法门寺藏的佛骨迎到皇宫中供奉,等等。佛教在中国就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以及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等宗派。这些宗派各立门户,各传其教,给唐代文化增加了更绚丽的色彩。佛教自传入中国后,曾遭到儒、道二教的排斥,遭受过三次大的劫难,前两次发生在北朝时期,最后一次发生在中唐,有趣的是,三次劫难都是由谥号为“武”的皇帝造成的,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与唐武宗。进入宋代后,佛教与儒、道二教交互影响,出现了所谓“三教合一”的局面。而在佛教内部,也出现了“殊途同归”的大融合,各宗派都逐渐归向净土信仰,如天台、禅宗都主张“台净双修”、“禅净双修”,而以禅风最盛。明清两朝,儒、佛、道三教合一而产生的理学成为官方神学,佛教开始由盛而衰。直到近代,一批士大夫出身的居士力图革新传统佛教,要开创一种“人生佛教”,佛教才又出现生机。近代风云人物如龚自珍、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都曾以“革新佛教”自命,影响所及,知识阶层学佛做居士,一时竟蔚然成风,故近代佛教有“居士佛教”的美称。20世纪初,太虚法师(1889-1947)曾发起“佛教复兴运动”,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的主张,力图推进中国佛教的现代化。由于种种原因,太虚法师的革新计划没有得到成功,只留下了一份当年创办的佛教刊物《海潮音》(意为“人海思潮中之觉音”),现在还在台湾继续出版发行。佛教在公元8世纪前后由印度与汉地两个方向传入西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流行于中国藏、蒙、满、土、裕固等少数民族地区。尽管佛教在中国时有盛衰,但经历了近两千年的传播,佛教精神已经深深渗透进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为您推荐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

《佛教与中国文艺美学》:蒋述卓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1月版。17.5万字。共9章。分别论述佛家心性学说对中国文人创作心理的影响、佛教法身论对中国艺术传神论的影响、佛教禅宗对中国艺术独创论的影响、佛教禅学..

《唐音佛教辨思录》

《唐音佛教辨思录》:陈允吉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9月版。21万字。汇录作者关于佛教与唐代文学之关系的研究论文12篇。包括《论王维山水诗中的禅宗思想》、《略辨杜甫的禅学信仰》、《从〈欢喜国王缘〉变文看〈长恨..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陈洪着。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7万字。分4部分:佛教与古典小说、佛教与中国诗歌、佛教与散文、佛教与戏剧。从佛学角度观照、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兼学术性和知识介绍于一体。从文学创作主..

《唐代文学与佛教》

《佛教与藏族文学》

《佛教与藏族文学》:丹珠昂奔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版。14.8万字。分9章,内容包括:佛教浸入前的藏族文学、佛教浸入藏族文学的历史原因、以佛教文学为主体的印度文学对藏文学的影响、藏族文学中的神佛宗教者形..

印度佛教最早的一部故事集

印度佛教最早的一部故事集:是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5-前485)的《佛本生经》,又称《本生经》,属于经藏之《杂藏》(《小阿含》)。全书共有546个故事。实际上其编成年代,大部分韵文当不可早于公元前3世纪,而多数..

中国最早的佛教着作

中国最早的佛教着作:是东汉末牟融所着的《理惑论》,亦称《牟子理惑论》。(一作牟子博,讹传为牟融)。牟子,苍梧郡(今广西)人。全书37篇。内容是针对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社会上引起的种种反响、疑难,分别予以解答和反驳。文中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