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S.

    贝克特,S. :   爱尔兰小说家、戏剧家。长期居住在法国,兼用英、法两种文字写作。 1906年4月13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一中产阶级家庭。曾先后在澳大利亚恩尼斯基伦的波尔托拉皇家学校和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意大利文和法文,获学士学位。1928年被聘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英语辅导教师。在巴黎结识詹姆斯·乔伊斯,深受其影响。1930年回都柏林教法文。1931~1937年旅居英国、德国、瑞士、法国,其间用英文写了长篇小说《莫菲》(1938)等。1938年定居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不顾爱尔兰公民应保持中立的规定,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德国占领初期,他住在巴黎。后为形势所迫,避居非占领区的沃克吕兹,1942年在那里写成长篇小说《瓦特》。1945年以后,他主要用法文写作。小说作品有长篇小说三部曲《马洛伊》(1951)、《马洛纳之死》(1951)和《无名的人》(1953)。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
  两幕剧《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他最有影响的剧作。1953年,这出戏在巴黎的巴比伦剧场首次上演,欣赏者和反对者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然而,此后几年里,它却被译成数十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剧中主人公弗拉迪米尔和艾斯特拉贡在旷野的一条路上等待戈多。但谁是戈多,他们也闹不清。他们前言不搭后语地谈着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想、不听。尽管"幸运儿"屡次宣布戈多一定会来,可是直到最后主人公们也没有等到戈多。以后的剧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比《等待戈多》更加荒诞。《结局》写一家三代在绝望中等待死亡,半身不遂的哈姆坐在轮椅里,他的没有下身的父母住在垃圾桶里,他的义子因病只能站不能坐。《啊,美好的日子》写一女子身体逐渐陷入灼热的沙漠中,大地咔咔作响,世界行将崩溃,而她却固执地保持乐观,只要丈夫听得见她说话,她就认为这一天"美好"之至。
  在贝克特的作品中找不到具体的社会主题。他所追求的是表现那些最"基本"的东西:时间、存在、期待、孤独、异化、死亡等等,正像他的小说《马洛伊》、剧本《等待戈多》所表明的。他的最突出的题材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无望的寻求和期待所进行的思考和描绘。他认为"只有没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才算得上是纯正的艺术"。他的小说和戏剧,对环境、人物面貌、情节、动作的描写都减少到最低限度。他竭力排除现实主义的写照、故事性的情节、真切的心理描写、具体的环境描写、含义实在的对话和一切戏剧程式,使其文学创作显现出全面反传统的特点。所以有人称他的小说为"反小说"或"新小说",称他的戏剧为"反戏剧"或"荒诞派戏剧"。他被公认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等待戈多》则被视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作品。
  1969年,"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为您推荐

百老汇

百老汇 : 百老汇是纽约曼哈顿区一条大街的名称,其中段一直是美国商业性戏剧娱乐中心,因而百老汇这一词汇已成为美国戏剧活动的同义语。自19世纪中叶起,百老汇剧院逐渐增多而使这条大街灯火辉煌,获得了"伟大的..

贝克,H.

贝克,H. :   法国自然主义剧作家。 1837年4月28日生于巴黎一簿记员家庭,受过中等教育,从小就自己谋生。近30岁(1867)时写了一部歌剧剧本《沙达那帕鲁斯》,1868年写歌舞剧《回头浪子》,两年后5幕剧《米歇尔·..

贝恩哈特,T.

贝恩哈特,T. :   奥地利剧作家、小说家。生于荷兰黑尔伦一个奥地利人家庭,1952~1957年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攻读音乐和表演艺术。学习期间曾担任萨尔茨堡《民主人民报》记者,专门报道法律诉讼案件。1957..

鲍蒙特与弗莱彻

贝汉,B.

贝汉,B. : 爱尔兰剧作家、小说家。1923年2月9日生于都柏林市一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家庭。从小就参加反英斗争,宣传他关于建立独立、自由的爱尔兰共和国(包括北爱尔兰)的理想。   贝汉的《死囚》(1954)描述了一..

悲剧

悲剧 : 戏剧主要体裁之一。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

巴雷特,L.

巴雷特,L. : 美国演员、导演。以扮演W.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著称。生于新泽西州帕特森,卒于纽约。1853年在底特律首次登台,在《法国间谍》中扮演穆拉德一角。1862~1863年演出季节在《哈姆雷特》和《理查三世》里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