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电影

    动画电影 : 用逐格拍摄法将特制绘画或立体造型摄制在胶片上(或直接画在胶片上),从而能在银幕上得到“活的”形象连续画面的综合艺术。当这些形象以每秒24个画面的速度放映在银幕上时,就可以使人产生运动错觉,造成角色栩栩如生的效果。
动画片的制作既可利用绘画法——图画、剪影(包括剪裁照片等材料),也可使用立体造型——木偶、浮雕(用逐格拍摄法对三维物体或活角色进行拍摄);动画片的艺术处理可用特殊技术进行,即不用摄影机而直接在胶片上绘制或刻制形象;还可以是在摄影机下一笔一划绘制,而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绘画作品;还可借助于“针银幕”,利用其各个针棒的不同运动和照明产生特殊的表现效果;最后,还可用一切颗粒状物、可熔物和可塑物(包括彩色胶泥)完成各种造型,然后用摄影机拍摄。目前以电子学为基础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机器制作的所谓电脑动画片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发展。
动画电影的诞生是同使绘画或立体造型在银幕上造成活动错觉的技术设备产生的历史分不开的。动画原理的发现是在卢米埃尔兄弟的发明出现以前。比利时物理学家普拉托、奥地利几何学教授斯丹普费尔和其他一些学者、发明家曾经利用转盘或绘有图画的胶片、成套的镜子和幻灯在银幕上得到活动的映象。这类设备中最完善的是法国画家和工程师埃米尔·雷诺制做的光学影戏机。法国电影史学家将这一发明获得专利的日子即1877年8月30日视为动画片的诞生日。自1892年10月28日起,雷诺开始在巴黎放映他称之为“光学影戏剧”的绘制电影节目。每场大约放映15—20分钟,包括几个喜剧片断,影象是彩色的,放映时有歌曲和音乐伴奏。电影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动画片的进一步发展。1906—1908年间出现了头一批用逐格拍摄法摄制的、长度仅供放映几分钟的绘画片(《幻影戏》,法国);《奇妙的自来水笔》,美国)。
本世纪头十年,美国动画电影受图画故事(当时报刊上流行的连环画)影响得到很大发展,动画片借用了图画故事的风格、题材和人物特点。
首先发现并运用木偶片艺术原理拍片的是俄国革命前的电影摄影师和导演В.А.斯塔列维奇,其早期作品(《美丽的柳卡尼达》、《摄影师的报复》、《昆虫飞行比赛》,1912)尖锐地嘲讽了当时电影界流行的伪浪漫主义作品、千篇一律的情节或伪历史情节。
随着美国的沙利文和梅斯迈尔在动画片集《快乐的猫》中创造的第一个风靡一时的经常性角色“费利克斯猫”(1913)的出现,动画片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21年起,弗莱休兄弟俩开始推出动画片集《在墨水瓶之外》,影片主角固执而好恶作剧的小丑柯柯直接产生于画家笔下,在这部动画片中,绘制的场景首次直接与表演的场景结合起来。后来,在弗莱休兄弟的动画片中还出现了讽刺电影明星蓓蒂·普波形象和凸眼水手“波贝”的形象。
继费利克斯猫之后在动画片中涌现了大批动物角色,沃尔特·迪斯尼在他20年代初的早期影片中也采用了这些角色。但他取得真正成功和得到承认是在有声电影产生之后。1928年9月,迪斯尼与画家伊威克斯合作创造了著名的米老鼠形象(影片《维利号轮船》)。迪斯尼发展了动画片中的音像对位原则,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乐喜剧动画短片样式——“天真的交响乐”,主要运用同特技绘图、变形手法、出人意料的噱头和喜剧布局等来表现情节。在迪斯尼后来的长动画片《幻想曲》(1940)中这一原则得到更加充分的运用,他在影片中努力探索用视觉形象来表现巴赫、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和舒伯特等人的乐曲片断。30—40年代迪斯尼成为动画片大师,他开办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制片厂,完善了动画片生产的工业形式。除了以米老鼠、唐老鸭、普卢托狗等经常性角色为主人公的影片外,他还拍摄了长动画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1938)、《匹诺曹》(又译《木偶奇遇记》,1939)和《小鹿班比》(1942)。这些影片和迪斯尼后来的影片(《小姐与流浪汉》,1955;《热带丛林的书》,1966)最主要的特点是动画活动和节奏富于表现力,主人公具有鲜明特征,技巧高超使角色“栩栩如生”。全世界的动画片作者都从中学到有益的经验。
在迪斯尼开始创作活动的同时,苏联开始生产头一批动画片,这些动画片的风格受到政治口号和漫画的影响(《苏维埃玩具》和《幽默小品》,1924),使平面傀儡图形在银幕上活动起来的方法的表现力引起许多青年画家的注意,他们于1925年推出一部反映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影片《烈火中的中国》。1927年摄制了第一部儿童动画片《溜冰场》,1928年摄制了《萨莫耶德男该》,1929年摄制了《邮局》。
30年代苏联生产了一些讽刺片,如《黑与白》(1932)、《八音盒》(1934)等,A.普图什科的木偶短片《新格利佛游记》(1935)以怪诞手法嘲讽了资本主义社会。
30年代,美国动画片及其风格,尤其是迪斯尼的创作,对世界动画片的影响增强了。在大量雷同的动画片中,欧洲一些出类拔萃的动画片大师的作品显得很突出,如德国的长剪影片《艾哈迈德王子》(1928)、法国的《思想》(1932)和《荒山之夜》(1933)。20年代的先锋派制作了一些纯粹的实验影片,探索表现节奏新形式的(《机械舞蹈》,1924,法国),德国的鲁特曼等人则进行了抽象的造型结构的探索。在这以后,欧洲的美术片大师们又重新注重美术片生动的情节和明确的主题。1937年格里墨在巴黎创作了一个制片厂,拍摄了影片《卖笔记本的商人》(1942)、《小兵士》、(1947)和长片《牧羊女和扫烟囱的人》(1952)等片,为传统法国学派美术奠定了基础。该学派最突出的代表是格里墨的学生、因摄制《意外的炸弹》(1968)和《乘木筏横渡大西洋》(1978)而闻名于世的拉吉奥尼。1939年英国导演格里尔逊在加拿大创办了生产纪录片和动画片的电影中心。参加中心的有来自法国的阿列克塞耶夫,加拿大卓越的动画片导演马克赖伦在这里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1943年,一批天才的美国画家因对在迪斯尼的动画片生产中的无权状态和无法表现艺术家个性不满而离开了他的制片厂。他们在C.鲍苏斯托夫的领导下成立了“联合动画制片公司”。在他们推出的以玛丽小姐等经常性角色为主人公的系列片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与杂志插图,尤其是漫画家史泰因堡的创作风格近似的、更加朴实自由的绘画风格。他们在“联合动画制片公司”积极工作10年(1948—1958),摄制了许多与迪尼斯风格完全不同的影片。该制片公司对欧洲动画片,特别是英国动画片(“联合动画制片厂”在伦敦建立了分厂)有很大影响,不过它的革新主要表现在风格特点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动画片工作者推出了讽刺性的反法西斯电影标语动画片。战后,童话片(取材于古典的或现代的童话)在苏联动画片中得到巨大发展。在这方面发挥过特殊作用的有导演勃龙姆堡兄弟 (《费佳·扎伊采夫》,1948)、阿玛尔里克和波尔科夫尼科夫(《七色花》,1948)、采哈诺夫斯基(《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950)、伊凡诺夫—万诺(《白雪公主》,1956)、阿塔玛诺夫(《白雪王后》,1957)。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美术片大师也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革新。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从法西斯占领下解放之后不久,即在40年代末—50年代初,都建立了美术电影制片厂,并开始形成各自的动画片和木偶片学派。这些学派得到迅速而显著的发展。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美术片也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坚决转向生动活跃的现实生活,掌握了当代的口味、思想和事实,并为表现这一切而去开拓古典的和当代的造型艺术与文学创作的丰富宝藏。随着思想、样式、题材的日益丰富,美术片的艺术语言也不断更新。社会主义各国出现了一批在当代世界美术片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杰出人物。在捷克有著名的木偶片创始人透恩卡(《好兵帅克历险记》,1954;《仲夏夜之梦》1959;等等)、泽曼(《拉弗拉王》,1950;《一千零一夜》,1972—1975;)、梯尔洛娃(《玩具起义》,1947;《蓝眼珠历险记》,1976)等等。波兰1958年拍摄了一部风格独特的木偶片《卫兵换岗》,开始形成波兰动画片学派。1956年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制片厂”形成了有名的萨格勒布动画片学派,该学派的著名大师有武科季奇(《代用品》,1961;《良心上的污点》,1968等)、米米卡(《一个男人》,1958;《照相师》,1959;)、多夫尼科维奇—鲍尔多(《好奇》,1973)、德拉基奇(《野马驯服者》,1966;《日记》,1973)和扎尼诺维奇(《墙》,1965)等人,他们创造了醒世片和奇闻片样式,大胆地将现代漫画绘画语言的尖锐、新奇和简练等特点引入动画电影。罗马尼亚导演波贝斯库-戈波是极具特色的美术片大师之一,他的影片《简短的故事》(1956)、《七种艺术》(1958)等享有世界声誉。匈牙利、保加利亚、民主德国的电影大师也为当代动画片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联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段也得到更新,尤其是在60年代初,当时随着创作题材范围的日益扩大,“苏联美术电影制片厂”不仅拍摄儿童题材的影片,还开始摄制供成年人看的影片(《不得了的麻烦事》,1961;《澡堂》,1962;《和和气气地过日子吧》,1963等)。Х.希特鲁克的创作(《罪行始末》,1962;《框中人》,1966;《影片,影片,影片》,1968;《岛》,1973;等)特别有力地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公民责任主题和造型语言的独特性。老一代大师也开始了新的创作阶段,如伊凡诺夫-万诺(《左撇子》,1964;长片《驼背马》,1975等)、阿塔玛诺夫(《长凳》,1967;《这事我们能干》,1970;系列片《小猫加夫》,1976—1978)等人运用小型绘画手法,运用各种色彩和音乐造型条件创作美术片,Б.斯捷潘采夫的作品(《窗子》,1966;《小男孩和卡尔松》,1968)、焦日金的作品(《洋葱头历险记》,1960)和科焦诺奇金的作品(《等着瞧》,1969—1981,12集)都表现出使样式更加多样的愿望。60—70年代木偶片得到引人注目和多方面的发展。年轻的一代导演正满怀信心地形成自己的风格,他们在表现当代题材和发展独特的哲理一艺术寓言片样式方面做出许多新的贡献。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特别重视具有巨大教育意大的儿童动画片。动画片大量用于电视的儿童节目中。在动画片中,作为影片主要全权合作者之一,负责人物造型和背景制作的美工师具有特殊的作用,具有同样作用的还有使动画片木偶片中的角色活动起来、发挥类似故事片中演员作用的动画美术师。因为造型处理是美术片的基础,所以正是画家的职业使绝大多数美术师能掌握动画片导演的特点。在动画片中导演和美术师保持创作方面的合作。这种经常性的合作有助于双方在创作中更好地相互理解,使影片具备更高的艺术价值。今天世界动画电影的特点是在样式、题材和风格方面进行多种多样的探索。哈波里在美国独树一帜,同那些充满花样百出的特技影片和大量生产的娱乐片相比,他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与众不同地表现了儿童对世界的理解,如影片《月鸟》(1960)和《太阳的孩子们》(1961)。美国年轻一代动画片导演的代表巴科什的长动画片《弗里茨猫》(1972)和《高峰时间》(1974)主题尖锐,力图全面反映美国当代生活。一些西欧动画片导演刻意在形式上进行精雕细琢,如法国片《女人的面孔》(1971)的导演广泛应用了连续造型变化手法和计算机技术。同时使人明显地感到弗洛伊德学说、存在主义主题,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种种标新立异的手法。瑞典影片《乌鸦》(1967)、法国影片《蜗牛》(1965)、《死亡时代》(1969)、日本影片《疯狂世界》(1972),英国影片《自大狂2000》(1963)等反映了资本主义世界人的生活毫无出路和前途的主题。马克赖伦用逐格拍摄法并由演员表演拍摄的动画—片《邻人》(1952)、比利时动画片《彩色恐惧症》(1966)和《X—70行动》(1972)、意大利片《黑手党魁的叙事曲》(1974)等作品的社会批判主题表现得更加尖锐彻底。70年代的动画片导演越来越多地在自己的影片中插入演员表演镜头和纪录片镜头,创造了一种综合各类电影手法的所谓“混合片”,在这类影片中活人的形象与绘画形象不断地交替出现,如加拿大影片《访问记》(1978)。
最近10年动画片的特点是导演们越来越经常地摄制长美术片,这一方面是为了纯商业的目的(如日本的动画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动作和角色进行更细致的加工,更充分地利用动画片和木偶片的艺术成分,使动画片在发行范围上能和故事片旗鼓相当,这类影片有《黄色潜艇》(1968,英国)、《野蛮行星》(1974,法捷合拍》、《大赛》(1975,意大利》、《国王与小鸟》(1979,法国)、《玛丽亚,米拉别拉》(1981,罗苏合拍)、《第三行星的秘密》(1981,苏联)等。其动画电影中,民族文化——造型艺术、文学和音乐——的题材和传统均得到独特的反映,如意大利影片《歌剧》(1973)和《意大利女人在阿尔及尔》(1968)、日本影片《游历》(1973)、英国影片《暴风雨》(1976)等。
近年来美术片在其他许多国家如越南、古巴、芬兰、印度、伊朗、荷兰、西班牙等,也都在按各自的特点发展。巴西、委内瑞拉、阿根延、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及其他拉美和非洲国家也摄制动画片。参见“动画片美工师”条。

为您推荐

电影剧作

电影剧作 : 电影文学创作的一个领域。电影剧作在用语言形式直接体现并运用戏剧和散文的多种方法表现自身的同时,还创造、制作和记录自己的动作(或改编早先已有的作品),使这些动作符合它们以后在银..

《电影真理报》

《电影真理报》 : 文献杂志片。是由以Д.维尔托夫为首的“电影眼睛”派在1922年至1925年间摄制的。《电影真理报》的特点是:在每期中,用一个内部主题把各种各样内容的情节联系在一起。一些《电影真..

丁荫楠

丁荫楠 : 中国导演。天津市人。1961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66年毕业后,先后在广东省话剧团和珠江电影制片厂任导演。1973年,拍摄纪录片《云南野生动物考察散记》、《抽纱》等。1979年后成为..

电影普及化

电影景别

电影景别 : 被摄主体在电影画面中呈现的范围。导演以选择电影景别来实现自己对剧本动作或段落的构思,对动作进行蒙太奇处理,也是确定这种动作的节奏。电影景别规格不一。在银幕上表现人物的景别有6..

电影艺术的技术和表现手段

电影艺术的技术和表现手段 : 电影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的发展与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系列问题。电影的出现和存在应归功于技术进步。19世纪末,在银幕上获得活动画面的效果,并保证广大观众视觉舒适的技..

电影俱乐部

电影俱乐部 : 电影观众和电影艺术爱好者的群众组织。电影俱乐部的资金来源是其成员所交纳的会费。电影俱乐部的活动包括组织电影观摩、讲座和讨论会。第一个电影俱乐部“第七艺术之友”由法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