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电影 : 开始于本世纪初日本殖民地时期。最初的放映和拍片活动均掌握在日本人手中,放映的也是日本影片。1921年,日本人在台湾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大佛的瞳孔》。与此同时,大陆电影如《孤儿救祖记》等开始输入台湾;台湾人士也逐渐开始参加电影的摄制工作。1925年,刘喜阳、李松峰、郑超人等发起成立了“台湾映画研究会”,并筹拍电影。同年8月,摄制了由台湾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故事片《谁之过》。1933年,由日台合作拍摄的《鸣呼芝山岩》是在台湾摄制的第一部有声故事片。1937年,台北成立了由台湾人投资的“台北第一电影制作所”,该所摄制、由日本人担任导演和摄影的《望春风》(台语,1938)是其较有影响的作品。此后直至1948年,台湾没有生产故事片。1946年日本投降后,在台电影产业由民国政府接收,成立了隶属于台行政长官公署的台湾电影摄影场(后改为台湾电影制片厂),并开始拍摄新闻纪录片。一度被禁止的大陆电影也开始恢复输入。1948—1949年,大陆的中制、农教、中教及中电等先后迁台,1949年,出品了台湾第一部国语故事片《阿里山风云》。1950年,农教的台中制片厂拍摄了第一部“反共复国”故事片《恶梦初醒》,以后又拍出《春满人间》(代制》、《永不分离》等遵循同样制片路线的影片。该厂1952年摄制的《军中芳草》于1957年获第3届罗马国际特种影片展优胜奖,成为台湾电影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作品。1954年,农教与台湾电影事业股份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影”),先后拍摄了《梅岗春回》、《歧路》、《碧海同舟》等影片。其1958年摄制的《长风万里》是台湾第一部宽银幕故事片。中制的故事片生产一度停止。到1955年开始恢复,拍摄有《奔》、《养女湖》等影片。
1949年,台湾出现了万象、大华等私营公司。到1951年,私营公司达30多家,1961年则已膨胀到170余家。但其中大多为代理和发行公司。一些从事制作业务的公司所摄制的影片最有影响的是台语片创作。1955年,都马歌仔剧团拍摄的《六才子西厢记》是台湾光复后第一部台语片。同年,华兴公司摄制的影片《薛平贵与王宝钏》大获成功,从而掀起了摄制台语片的热潮。从1955年—1961年,台语片产量达240余部,其内容或为台湾地方戏“歌仔戏”的传统剧目和民间故事的改编,或为武侠、侦破、爱情伦理等题材的作品。其中如何基明、张英、李行等人的《青山碧血》、《血战噍吧哞》、《小情人逃亡》、《王哥柳哥游台湾》是较有成就的作品。1958年,台语片的制作达到高潮,至60年代初,开始由盛而衰,国语片的制作则开始上升。60年代,随着台湾经济起飞,制片路线的调整,以及李翰祥、胡金铨来到台湾,掀起了国语片的热潮,台湾电影逐渐进入了黄金时代,50年代国语片市场主要被香港电影占据的情况开始逆转。国营制片厂最初以拍摄“反共复国”的政治宣传片为主,产量也极其有限。1963年,龚弘接任中影总经理后,提出“健康写实主义”的制片路线。以《街头巷尾》(1963)而崭露头角的李行被聘为导演,拍出《蚵女》(1964)、《养鸭人家》(1964)等风格朴实清新的影片,并引起一些私营公司的效仿。其作品如《梨山春晓》、《高山青》等。其后,中影将制片路线调整为“健康综艺”,而转向了题材的多样化,作品中既有继续写实路线的《路》(1967),也有言情片《哑女情深》(1955)、《婉君表妹》(1966,均根据琼瑶小说改编),《我女若兰》(1966),《寂寞的17岁》(1967),以及大型古装片《还我山河》(1966)等。台湾电影制片厂则拍出了台湾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吴凤》(1962)和李翰祥引起轰动的古装戏曲片《西施》(上、下集,1965,与国联合作),以及《小镇春回》(1969)等影片。中制的故事片创作曾再度中断,1966年恢复后,作品中有《壮志凌云》、《扬子江风云》(1969)等。国营公司虽然拍摄了一些有较高艺术质量的作品,但生产数量十分有限。大部分故事片创作为民营公司所摄。到60年代末,参予制片业务的民营公司已发展到129家。其中国际、联邦、华国、东影是较有实力的大公司,此外还有台联、中天、国联、大众等大批小企业。它们在60年代共出品了300余部影片,如《七仙女》(1964)、《金玉奴》、《几度夕阳红》、《烟雨蒙蒙》(1965)、《太太万岁》、《龙门客栈》(1967)、《破晓时分》(1968)、《家有贤妻》、《冬暧》(1969)等均为较有影响的作品。60年代活跃于影坛的有被称为台湾“四大导演”的李行、白景瑞、李翰祥、胡金铨和宋存寿、李嘉、张曾泽以及剧作家张永祥,在表演领域中则有卢燕、柯俊雄、甄珍、唐宝云、江青、李丽华、归亚蕾等一批新老演员。60年代伴随着国语片的兴盛出现了影评热。1964年,台湾成立了“中国影评人协会”,并建立“中国电影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影评周刊》、《电影评论》等刊物。1962年,政府设立了“金马奖”对国语片进行奖励。60年代中后期,在香港电影的影响下,台湾掀起拍浪漫言情和新武侠片的热潮。其盛势达十几年之久。其间,台湾言情小说作家琼瑶的作品被大批搬上银幕。60年代末,台湾国语故事片产量激增,于1969年首次突破100部。到70年代,平均产量达到210部左右,电影生产呈上升趋势。70年代国营的三家制片厂出品仍十分有限。但中影及中制拍摄的一批影片则显示出台湾电影技术、艺术力量的发展。其中如中影的《英烈千秋》(1974)、《八百壮士》(1975)、《梅花》(1976,与香港第一影业公司合作)、《笕桥英烈传》(1977)等战争巨片,以及中制的《女兵日记》(1975)、《海军突击队》(1977,与香港邵氏公司合作)等。其导演有丁善玺、刘家昌、李嘉、张曾泽、张彻。此外,三家制片厂还拍出了《家在台北》(1970)、《缇萦》(1971)、《爱的天地》(1973)、《云深不知处》(1975)、《出路》(1978)、《我们永远在一起》、《蒂蒂日记》(1979)一些不同题材和风格的作品。“枕头加拳头”的浪漫言情片与武侠片是70年代台湾电影中占据主流地位的作品。这类影片主要是私营厂生产,其中包括李行、白景瑞、胡金铨、宋存寿、屠忠训、楚原、郭南宏拍摄的《窗外》《1972)、《白屋之恋》(1973)、《彩云飞》、《心有千千结》、《烟雨斜阳》(1974)、《枫叶情》(1976)、《烟水寒》、《异乡情》(1977)、《欢颜》(1979)以及《侠女》(上、下集,1967,1972)、《一代剑王》(197?)、《山中传奇》(1979)等。在这些影片的创作中,上官灵凤、徐枫、林凤娇、胡慧中、林青霞、秦汉、秦祥林、张国柱、杨惠珊、张艾嘉等则成为70年代涌现出来的新秀。1977年,琼瑶自组巨星公司摄制自己的作品,拍摄了《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等多部影片。60年代即已闻名的李行在70年代初曾以《秋决》(1972)再度轰动了台湾影坛。此后,他拍了几部琼瑶的作品,又开始重新回到“乡土路线”上来,拍出《汪洋中的一条船》(1978)、《小城故事》(1979)以及80年代初的《早安台北》(1980),并连续3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白景瑞则在70年代初拍摄了具有写实风格的《再见阿郎》(1971)。此外,如宋存寿带有感伤情调的伦理片《母亲30岁》也是当时的重要作品。70年代,彩色片开始在台湾占据统治地位,1970年摄制的133部国语片全部为彩色片。同时,台湾电影也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得重要声誉。其中,胡金铨的《侠女》于1975年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最高技术成就奖。七、八十年代之交,台湾出现了徐进良、陈耀圻、李行的“寻根”片《香火》、《源》(根据张毅小说改编)和《原乡人》,同时,吴念真、徐进良、林清六摄制的影片《拒绝联考的小子》、《学生之爱》、《男女合班》、《台北甜心》、《西风故乡》等则构成了表现青春生活的“学生电影”。80年代初的影坛上,除中影出品的影片《太湖英烈》、《碧血黄花》、《皇天厚土》(均为1980)、《辛亥双十》(1982)外,还有已成为老一代的李行、白景瑞、宋存寿执导的影片《我歌,我泣》、《候鸟之爱》、《金大班的最后一夜》、《龙的传人》、《大轮回》。商业片中出现了“社会问题”影片热,武侠片被“黑社会动作片”取代,爱情片则走向衰退。1983年,琼瑶小说改编的最后一部作品《昨夜之灯》问世,随后巨星公司宣告解散,从而标志浪漫言情时代的结束。与此同时,台湾影坛上新潮乍起。这就是80年代引人注目的“台湾新电影”的创作。1982年,中影启用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四位新人拍摄了风格一新的《光阴的故事》,成为台湾新电影的先声。随后,吴念真、小野、黄春明、朱天文、陶德辰、杨德昌、柯一正、张毅、万仁、李祜宁、陈坤厚、林清六、侯孝贤等人,接连拍出《儿子的大玩偶》、《在那河畔青草青》(1982)、《海滩的一天》、《风柜来的人》、《小毕的故事》、《老莫的第二个春天》、《搭错车》、《我爱玛莉》(1983)、《玉卿嫂》、《冬冬的假期》(1984)、《我这样过了一生》、《青梅竹马》、《童年往事》(1985)等一大批新电影的重要创作。新电影的作者中除部分中年编导外,大部分为1949年后台湾的新生代。他们大多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其中一些人曾留学国外,获得过电影硕士、学士学位。新电影的创作继承和发展了台湾乡土、写实电影的传统,同时又深受西方电影的影响,努力追求个人化的风格,广泛采用纪实性风格以及意识流、时空交错等手法,以表达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新电影的创作不但使台湾电影令人耳目一新,也在国际影坛上引起广泛注意。1983年以来,新电影的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一些世界重要的电影节(展),其中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冬冬的假期》曾连续两次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剧情片奖;第38届戛纳电影节还为其举办了专辑展映活动。近年来,新电影的创作者继续拍出《稻草人》、《我们的天空》、《金水嫂》、《恋恋风尘》、《尼罗河女儿》等片。1989年,吴念真、朱天文编剧、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成为台湾电影在国际上迄今所获的最高奖。同时,台湾的整个电影创作则显得不够景气。故事片产量自1982年以来呈下降趋势,商业电影的海外市场大部分业已失去,在本岛则频频受到香港电影的冲击。
中央高尔基少年儿童电影制片厂(莫斯科) 成立于1924年。苏联的第一部有声片《生活之路》(1931)、第一部有声儿童片《开裂的鞋子》(1933)、第一部国产音乐片《手风琴》(1934)、第一部彩色故事片《格鲁尼娅 ·柯尔娜科娃》(1936),都是这家制片厂拍摄的。这个厂创办了苏联第一个动画片创作室,研制出无镜立体电影。
现在该厂有3个创作公司,每年制作20部故事片,此外还有电视片。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