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建立

    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建立 : 长期阻碍了该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但自从有声电影在意大利诞生、意大利著名歌唱家主演的音乐片以及根据歌剧和名作曲家传记改编的影片(意大利音乐片在国外享有盛誉),使意大利电影生产开始呈现出一些生机。然而当时拍摄的基本仍是为迎合法西斯宣传表现古罗马强盛的伪历史片(《非洲人西比翁》1937)以及描写“上流社会”生活的所谓“白色电话片”和枯燥乏味的喜剧片。为了竭力使电影成为宣传工具,墨索里尼政府从30年代起开始重视国内电影业。1935年设立了电影管理机关,把所有电影的生产和发行置于国家控制之下。1937年在罗马建立拥有10个内景摄影棚的电影城,它是欧洲最大的综合制片厂之一。1935年在罗马开办了一所用于培养电影人材的电影实验中心。“西纳斯”私人影片公司归为国有。国家拥有所有的影片发行公司及电影院网。建于1925年的柳切学院从事新闻纪录片的生产。1932年在威尼斯举办了第一届国际电影展(后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八个国家参加。展览期间放映了29部长故事片和10部短故事片。影片产量逐年增加。仅1938年就摄制了36部影片。为了增加影片的数量,政府于1939年放弃了对电影业的垄断,到1942年一年生产了119部影片。只有少数导演拍摄公然充满对其它民族仇视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影片(《飞行员鲁西亚诺·赛拉》(1938)、《再见,古拉》(1942)等)。而其他导演主要拍摄“服装片”、音乐片、情节片和喜剧片。勃拉塞蒂和卡梅里尼一些充满人道主义动机的影片是带有争议性质的。由意大利电影新星——德·西卡和他的女搭档们联袂演出的富有民主精神的喜剧片受到欢迎。德·西卡还以导演具有自己导师卡梅里尼特点的喜剧片崭露头角(《修道院里的加里波第战士》1942)。1929年卡梅里尼曾用现实主义的传统手法拍摄了反映人民生活的影片《轨道》,1933年勃拉塞蒂导演了重现加里波第历史的影片《一八六0年》。类似的影片还有:《钢铁》(1933)、《小男孩》(1933)、《幻影》(1942)以及一些具有纪录片性质的《底层的人们》(1940)、《白色的轮船》(194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还产生了与当时意大利文学中的“艺术散文派”相共通的“书法派”。“书法派”对于法西斯主义的口号表示抗议,对官方电影持消极反抗立场。这一派的人们注重寻求形式而有意忽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现实。他们主要是改编古典作品。“书法派”的影片特点是讲究技巧,但时而有些造作,不动感情,远离现实。最著名的影片是:《古代小天地》(1941)、《枪击》(1941)、《空想家 加柯莫》(1942)、《是,先生》(1942)、《嫉妒》(1942)。
在法西斯主义制度行将崩溃的后几年里,意大利电影工作者们拍出了几部先于新现实主义使官方电影有所削弱的影片,如:《云中四步曲》(1942)、《孩子们看着我们》(1943)、《沉沦》(1942)。
军事行动和德国法西斯1943—1945年对意大利的占领使意大利电影损失惨重。由于取消了对进口影片的全部海关限制,因此美国片如潮水般涌入意大利。
40年代至50年代期间出现了一个世界艺术和共同文化的重要现象,即在意大利电影中产生了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在意大利文学、戏剧、造型艺术领域中不断发展的同时,在电影界中取得的成果最显著。真实主义学派、20年代和30年代的苏联影片以及卓别林、法国导演克莱尔、雷诺阿、卡尔内的部分影片对新现实主义影片的生产所起的影响是无庸置疑的。新现实主义者们努力去真实地反映意大利人民遭受战争破坏后的艰苦生活条件和他们抗议社会不平等和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愤怒呼声以及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新现实主义实际上团结了所有意大利著名的电影大师,如:罗西里尼、维斯康蒂、德·西卡、柴伐蒂尼、德·桑蒂斯、杰尔米、利萨尼、藏巴等,勃拉塞蒂、卡梅里尼等老一代电影导演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之中。
罗西里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成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宣言。影片颂扬了人民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精诚团结。在他的另一部影片《游击队》(1946)中同样充满了这种精神。该片为人们展示了战争年代国家生活的广阔画卷。随后新现实主义者们开始注意反映战后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对它们进行批评与社会剖析。如影片:《舒沙》(1946)、《温培尔托—D》(1951)、《悲惨的追逐》(1947)、《艰辛的米》(1951)、《橄榄树下无和平》(1950)、《在罗马的阳光下》(1948)、《亡命法国》(1948)、《以法律的名义》(1949)、《希望之路》(1950)等。表现失业悲剧成为当时主要的创作题材,如《偷自行车的人》(1948)、《大地在波动》(1948)、《罗马十一点》(1950)等许多新现实主义的杰出影片。同时也有人尝试拍摄新现实主义的民间喜剧。如影片《那不勒斯的百万富翁》(1950)、《一个爱情故事》(1950)、《警察与小偷》(1951)。
尽管新现实主义导演们的创作手法与风格各异,但对现实所持的历史态度,对生活现状的猛烈抨击,以及反对资产阶级的精神和对人民发自内心的同情却是他们所拍影片的共同之处。新现实主义电影语言的特点是:简练、精确、真实、不浮华夸大。这与法西斯时期电影的特点迥然不同,同时它也没有沿袭好莱坞的陈旧模式。影片通常在实景中拍摄,角色尽量启用非职业演员扮演。而且常常以报纸新闻栏目中刊载的真实事件为影片素材。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发展过程中碰到很多障碍,为保护年轻的进步电影,于1949年掀起一场大规模的运动,有15000名电影工作者参加。由于遭受排挤和资金短缺,新现实主义的发展受到干扰,一些电影家们从纲领上仍强调拥护新现实主义的原则(《苦难的情侣》(1953)、《屋顶》(1956)、《火车司机》(1956)),并在为它补充新内容的同时,努力继续发展这一流派。但另一些人则开始背离新现实主义。由费里尼导演的《路》(1954)一片,是对新现实主义原则的彻底反思。在意大利报刊中关于民族电影发展道路引起广泛争论。
轻松活泼具有民族风格的喜剧片《两分钱的希望》(1952) 《面包、爱情与幻想》(1953)被宣布为是“乐观的”而加以大肆吹捧,并同“悲观”作品影片《温培尔托—D》(1951)作对比。虽然在这类影片中仍然具有新现实主义的某些外部特征,但抨击社会的火药味却淡化了。
50年代中意大利电影处于思想和艺术深刻危机阶段,但这一时期新现实主义对法国、西班牙、日本、印度及拉丁美洲等国进步影片的巨大影响都是极为显著的。国内人民运动的新浪潮使很多电影家重新回到反法西斯民主统一阵线中来。1959年拍摄了罗西里尼执导的影片《德拉·罗威莱将军》和莫尼切利执导的影片《大战》。罗西里尼的下一部影片《罗马之夜》(1960)中同样充满了反法西斯精神。
60年代是意大利电影全面振兴的时期。重新引起世界关注的影片《罗科和他的兄弟们》、《甜蜜的生活》、《奇遇》、《夜》几乎同时问世(1959—1960)。这些影片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反映了意大利社会发展的新时期——资本主义暂时“稳定”和表面“全面繁荣”的时期。
安东尼奥尼用一种表面缺乏激情,甚至是冷静的手法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这一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弊病,他以此为主题拍了系列片:《呼喊》(1957)、《奇遇》(1960)、《夜》(1960)、《蚀》(1961)、《红色沙漠》(1964)、《放大照片》(1967)。
德·西卡参演影片《德拉·罗威莱将军》(1959)大获成功后,又执导了反法西斯影片《乔恰拉女人》(1960)和《阿尔托纳的幽禁者》(1962)。
意大利60年代的电影证明,反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进步电影发展的真正动力。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第二次“浪潮”中(新现实主义之后)摄制了一系列著名影片。这些影片是:《1943年的那个长夜》(1960)、《各自回家》(1960)、《那不勒斯的四天》(1963)、《布贝的未婚妻》(1963)、《当兵的少女》(1965)等。反战主题重又体现在象维斯康蒂和德·西卡这些影坛泰斗的影片中。前者执导了影片《众神之死》(1969)。后者执导了影片《芬齐·康蒂尼的花园》(1970)和《向日葵》(1969)。莫尼切利与格列高雷蒂不断探索发展工人题材的道路。莫尼切利执导了反映意大利第一次工人罢工的影片《同志们》(1963)。同年,格列高雷蒂导演了科幻片《奥米克隆》。揭露黑手党的影片有:《一个将被烧死的人》(1962)、《奥尔戈索洛强盗》(1961)、《黑手党人》(1962)等。政论片对意大利电影来说是一种新样式,着手搞这类影片的是罗西,他执导了分析黑手党问题的具有强烈社会意义的影片《萨尔瓦托雷·裘连诺》(1961)和抨击性影片《控制城市的手》(1963)。很多导演力图使电影接近于文学。有些导演的影片引起人们的关注。如影片《豹》(1962)、《家庭纪事》(1962),《冷漠的人们》(1963)、《威尼斯之死》(1971)等。作家兼导演帕索里尼1961年涉足影坛,他的作品占有特殊地位。如:《迷惘的一代》(1961)、《罗马妈妈》(1962)等。他的影片虽然有时过于追求自然主义,但却真实地描绘了住在罗马郊区的流氓们的可怕生活。他的《马太福音》(1964)一片曾引起争议。在这部影片中帕索里尼力图使共产主义理想和基督的最高目的相沟通。后来他宣布不再拍任何思想性的影片(《大鸟和小鸟》1966),于是便致力于改编古典作品。被他搬上银幕的影片有:《俄狄浦斯王》(1967)、《美狄亚》(1969)、《十日谈》(1970)、《坎特伯雷故事集》(1971)、《一千零一夜的花》(1973)。《索多姆的一百二十天》(1975)是帕索里尼的最后一部影片。
这一时期社会喜剧样式得到蓬勃发展。其中被称为“意大利式喜剧”的优秀影片注重民主性和真正的大众化。它在很多方面吸取了新现实主义的经验。擅长拍摄这类影片的这些著名导演,如德·西卡执导了影片《轰鸣声》(1963)、《昨天、今天、明天》(1963)、《意大利式的结婚》(1964),杰尔米执导了影片《意大利式离婚》(1961)、《被引诱和被抛弃的人》(1964)、《先生们与女士们》(1966)、《伤风败俗》(1967)、《塞拉菲诺》(1968),里西执导了影片《艰难的生活》(1961)、《超跃》(1962)、《向罗马进军》(1962),藏巴执导了影片《马路调度员》(1960)、《保险公司的医生》(1968)等。
60年代中期意大利每年生产100多部影片,而绝大部分为娱乐片。其中由莱翁内执导的影片《为了几个多余的美元》(1965)、《好人、粗暴汉和无赖》(1966)、《从前西部的故事》(1969)等意大利西部片尤受欢迎。
60年代后期为反映西方青年暴乱这一抗议自发性运动,出现了“叛逆电影”。青年导演贝洛乔执导了影片《衣袋中的拳头》(1965)。这种“年轻人”的影片虽引起轰动,但却是昙花一现。在“叛逆电影”的阵营中,塔维亚尼兄弟俩的几部影片(《颠覆者》,1967、《天蝎星座》,1969)值得研究。与“叛逆电影”类似的还有帕索里尼的《定理》(1968)和《猪圈》(1969)两片。费雷里在西班牙成为导演,他的作品占有某种特殊地位,在其充满“黑色幽默”的《现代历史》(又译《蜂王》,1963)、《猴女人》(1963)、《狄林杰尔死了》(1969)等影片中有对社会、对反教权的讽刺成分和荒诞成分,有对虚伪的资产阶级家庭的嘲笑。
70年代初产生了政治片。反法西斯精神、对社会的猛烈抨击、共同的艺术原则使政治片接近新现实主义。但因为它产生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之下,因而从性质上讲它是意大利电影中的一种新流派。尽管此类影片数量相对不多,但却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和评论界的关注。此外为了争取大量观众,政治片的创作者们也不时采用资产阶级电影的拍摄方法。
70年代意大利电影继续以反法西斯内容为主要题材。诸如:《马泰奥蒂被刺》(1973)、《蜘蛛的战略》(1970)、《随波逐流的人》(1970)、《二十世纪》(1976)、《圣巴拉,20点整》(1976)、《安涅斯走向死亡》(1976)等。在政治喜剧片《我们需要上校》(1973)、抒情喜剧片《我们曾如此相爱》(1975)和心理片《特殊的一天》(1977)中体现了反法西斯主题。反法西斯题材演变出下列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影片,象:《凯依马塔!》(1969)、《坐在他右边的人》(1968)、《萨科和万泽蒂》(1971)等。工人题材的影片得到发展。这类影片有:《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和《特雷维科——都灵》(1973)。揭露国家官员营私舞弊,揭露法院、警察局、检查机关与黑手党相互勾结的影片占有重要位置,这类影片数量最多,并开拓出政治侦探片这种极受欢迎的新样式。此类影片有:《警察局长的自白》(1971)、《我害怕》(1977)、《一个跪着的人》(1979)、《对一个不受怀疑的公民的调查》(1969)、《托多·莫多》(1976)、《马太伊案件》(1972)、《高贵者的尸体》(1976)、《受尊敬的人们》(1975)等。
在对意大利电影产生积极影响的政治片中还有反映农村生活的《我主我父》(1977)等敏感的社会片,以及将社会、反法西斯、反战内容融于一片的《耶稣停留在埃博利》(1979)。其它的社会片有:《室内全家福》(1974)、《芬齐 ·康蒂尼的花园》(1970)、《我们叫他安德烈》(1972)、《短假》(1973)、《萨蒂尼孔·费里尼》(1969)、《罗马》(1972)、《阿马尔科尔德》(1974)、《照片放大》(1967)、《职业:记者》(1975)、《鞑靼人的沙漠》(1976)。
政治电影在其发展进程中碰到一系列困难。自形成严肃片和娱乐片互相浸透的趋势后,一方面提高了意大利电影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却由此出现了引起激烈争议的影片——《巴黎的最后探戈》(1972)。不同样式的互相浸透,新样式的诞生(包括政治历史片,如《乔尔丹诺·布鲁诺》,1973)使60年代中出现过的众多现象、流派和样式(如:“叛逆电影”等)随之消亡。
70年代中意大利整个政治、思想、经济的不稳定,使一些电影工作者感到绝望、彷徨和沮丧。这种情绪流露在影片《托多·莫多》(1976)、《高贵者的尸体》(1976)以及《最后一个女人》(1976)、《再见了,色鬼》(1978)、《乐队的排练》(1979)和《堵塞》(1979)之中。
意大利电影不可避免的危机于70年代末猛烈地爆发了。其中有很多原因,如:美国资本对影片生产和发行的不断浸透,缺乏国家的财政援助,电视加入竞争等,加之维斯康蒂、罗西里尼、德·西卡、杰尔米、帕索里尼这些著名导演的相继去世。1978—1979年电影及电影院的数量减少,外国片占发行影片的70%以上,其中主要是美国片。意大利电影总的水平再次大幅度下降。电影厂老板及墨守陈规的导演们在寻觅生路中又搞起老一套迎合一般观众口味的喜剧片、侦探片、音乐片这类娱乐性电影。其中的佳作也引起全世界的瞩目,并在电影节上获奖。
60—70年代意大利电影。侧重反映国家落后地区生活,政治故事片揭露新老法西斯主义及黑手党的罪恶,工人题材的纪录片也取得很大成就,其中还包括介绍意大利历史文化古迹的大量影片、游历远方国度的彩色短片及体育片。
意大利在战后初期就有动画片,从60年代起它得到蓬勃发展。动画片从50年代末最初的短片发展到后来的长片。意大利拥有很多才华横溢、创作手法各异的动画片大师,尽管这样,终因技术和组织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和政府电影机构的支持,动画片在意大利没能得到应有的发展。意大利政府的电影机构受文化部的统一领导,主管电影审查、政府拨款、负责电影进出口事务的电影管理总局也在它的管辖之下。生产科教和纪录片,并在罗马设有生产基地的柳契学院、电影城、罗马电影实验中心等也隶属电影管理总局。意大利电影生产地非常分散,中心是罗马,都灵、米兰、威尼斯、比萨也都有电影制片厂。意大利很多影片的拍摄依靠好莱坞垄断组织提供的资金。电影发行也很零散,同时受到美国资本的制约。对电影有很大影响的是天主教会和梵蒂冈,对于每一部发行的影片他们都要通过自己的报刊向教徒们推荐或禁止他们观看。
罗马电影实验中心继续致力于培养电影人才。意大利的电影评论和电影艺术学具有很高造诣(W.巴巴罗等)。电影评论家的组织是意大利电影记者工会,它每年颁发“银带”奖。电影导演和编剧的组织是国家电影创作者协会和电影创作者自治协会。很多社会组织为保护民主的电影艺术和电影普及做了大量工作。其中主要有领导着自由电影杂志运动的意大利电影俱乐部联盟、罗马卓别林电影俱乐部、罗马电影中心等。
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每年都举办国际电影节,在意大利的那布勒斯等城市还举办电影节。

为您推荐

伊萨耶夫

伊萨耶夫 : 苏联剧作家。曾在敖德萨工学院学习。1935年创作了第一个电影剧本《大睹博》。他的优秀作品有:《侦察员的功勋》(1947,与人合作,1948年获苏联国家奖金)、《秘密使节》(1950,与人合作,195..

伊列什

伊列什 : 匈牙利摄影师,匈牙利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35年从影。曾当过照明师,1948年成为摄影师。他拍摄的影片有:《二十个小时》(1965)、《欢迎您,少校先生》(1969)、《布达佩斯的春天》(1955)、《..

殷秀岑

殷秀岑 : 中国滑稽演员。1930年在北京联华分厂当演员,参演了影片《故宫新怨》。后转到联华上海一厂,在《钦差大臣》、《大雷雨》、《保卫芦沟桥》等话剧中扮演过角色。1931年后在《无愁君子》(1935..

银幕上的芭蕾舞与舞蹈

伊利乌

伊利乌 : 罗马尼亚导演。毕业于商学院。曾当过记者和影评人。1946—1947年在全苏国立电影学院学习时从师于C.M.爱森斯坦。导演了纪录片《1918年》(1948,与人合作),艺术片《在我们村里》(1951,与人..

伊瓦肖夫

伊瓦肖夫 : 苏联演员,俄罗斯联邦共和国人民艺术家。1963年毕业于全苏国立电影学院(М.И.罗姆教研室)。他在学生时期就参加了影片《士兵之歌》的演出,扮演男主人公——青年战士阿辽沙,在银幕上塑造..

伊文思

伊文思 : 荷兰导演、摄影师。是1927年成立的荷兰第一家电影俱乐部电影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直从事纪录电影工作。最初的一些影片《桥》(1928)、《雨》(1929)、《须德海》(1930),有声片《新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