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文思 : 荷兰导演、摄影师。是1927年成立的荷兰第一家电影俱乐部电影同盟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直从事纪录电影工作。最初的一些影片《桥》(1928)、《雨》(1929)、《须德海》(1930),有声片《新地》(1934)就表现出对新的电影表现手法的探索并带有印象主义的生动色彩。他在描写马格尼托戈尔斯克的建设者的影片《英雄之歌》(1932,在苏联拍摄)中对生活素材的处理采用了将形象和政论相结合的方法。描写比利时矿工斗争的影片《布利纳其矿区》(1933)体现了伊文思创作的进步倾向。1937年他拍摄了表现西班牙人民同法西斯进行英勇斗争的影片《西班牙的土地》(解说词由海明威朗读)。影片《四万万人民》(1938)是献给同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斗争的中国人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同美国电影工作者一起创作了影片《我们的俄国战线》(1941),片中使用了苏联摄影师在前线拍摄的资料。影片《警报》(1942,在加拿大拍摄),讲述了驶向摩尔曼斯克的护航舰队的故事,《印度尼西亚在呼唤》(1945)一片表述了澳大利亚码头工人与印尼人民的团结一致的故事。政论影片《开始的年头》(1947)专门表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生活。伊文思还拍摄了几部表现全世界和平运动的纪录片《和平一定在全世界胜利》(1951,纪录在华沙举行的第二次全世界拥护和平主义者代表大会,与人合作),关于第三届柏林青年和大学生联欢节的《我们要和平!》(1952,与人合作。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奖)。因后一部影片及其创作活动,伊文思被授予国际和平奖(1955)。他用充满诗意的纪录电影形式拍摄了影片《塞纳河与巴黎相逢》(1957,获戛纳国际电影节奖)。他与J.菲利普一起推出了艺术片《欧伦施皮格尔的传说》(1957,民主德国、法国)。1960年他在马里共和国拍摄了纪录片《明天在南圭拉》,在意大利拍摄了《意大利不是穷国》,1961年在古巴拍摄了纪录片《武装的人民》和《古巴纪行》(又译《旅行日记》),1963年在智利用采访纪录片的体裁拍摄了一部充满诗意的电影《前往瓦尔帕莱索》。1968年荣获列宁国际和平奖金。他拍摄的其他影片还有:《西北风和天空、大地》(1965)、《欧洲之港——鹿特丹》(1966)、《17度线》(1968)、影片《远离越南的地方》(1967)中的片断。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曾在北京工作。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