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意识流

[电影]意识流:

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

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最自然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意识流”首先在20世纪20到40年代西方文学作品中出现,作家在这类作品中关心的不是能诉说的情节所表达的思想,而是人物本身的思维活动。

其表现对象是无逻辑、无条理的下意识。在表现手法上有三种:①直接的内心独白,用第一人称不加干予地表现人物处于意识的各种水平的直接思想(本身);②间接的内心独白,一般用第三人称,把思想活动表现成人物的直接意识;③描绘人物思想用第三者——即作者的角度来描绘这种思想的实物性内容。

这类作品还深受弗洛依德、柏格森的下意识学说和直接主义哲学的影响。

电影中的“意识流”出现于60年代初,它主要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下意识的自由联想,运用时序颠倒的叙述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灵活多变,流畅的风格等塑造形象。最突出的代表是意大利费里尼1962年导演的《81/2》,专门表现人的心理状态。

其描绘“意识”的技巧实质上和小说所运用的方法相同:直接的内心独白,间接的内心独白以及从无所不知的作者的角度来描绘——其中第一种和最后一种是最容易被电影观众所识别的。

它往往以主要人物的画外音的形式出现,而这个画外音在告诉我们,他或她在想什么或者有什么感觉;第二种技巧是提供一个画外音来描写某一人物的思想或感情——但一般不是他自己的思想或感情。“意识流”作品大多晦涩难懂,具有隐晦神秘之感。

但作为一种风格和手法,如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运用得当,可以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为您推荐

[电影]南斯拉夫电影自治法

[电影]南斯拉夫电影自治法:1951年颁布实行。主要内容为组织各共和国独立的电影利益共同体,自制影片生产的一切计划。各电影制片厂独立制片和发行。制片厂对每部影片的投资分段预付,并从映出收入中有计划地收回成本及分配..

[电影]巴西新电影

[电影]巴西新电影:60年代初在巴西兴起的独立制片运动。以格劳贝尔·罗沙和内尔松·佩雷拉、多斯·桑托斯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提出了“思想在胸,摄影机在手”的口号。他们主张电..

[电影]新现实主义

[电影]新现实主义:意大利电影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早在40年代初,《白与黑》和《电影》杂志的影评,特别是巴巴罗、桑蒂斯、利萨尼和契亚里尼等人的文章,就表现出这种进步的倾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们一方面致力于对法西斯..

[电影]长镜头派

[电影]罗马尼亚电影法规

[电影]罗马尼亚电影法规:1971年得到齐奥塞斯库的指示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成立“罗马尼亚电影中心”(或称总公司),管理整个国家的电影业。它是企业性质,用经济手段管理电影。成立四个“电影创作之家”,负责完成电影创作的题..

[电影]第三电影

[电影]第三电影:又称“游击队电影”。以反对殖民主义为目标的电影。由古巴电影导演费南多·索拉那斯和奥太维·葛蒂诺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们要求把电影作为一种战斗武器来配合亚非拉的反对新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

[电影]八十年代的一代

[电影]八十年代的一代:在1979年,法国三位年轻导演阿兰科尔诺(《黑色事件》),雅克·杜瓦荣(《怪妞儿》),安德烈·泰内希(《勃朗蒂姊妹》)代表法国参加了第三十二届戛纳电影节。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鲜明的风格特点,法国电影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