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八十年代的一代

[电影]八十年代的一代:

在1979年,法国三位年轻导演阿兰科尔诺(《黑色事件》),雅克·杜瓦荣(《怪妞儿》),安德烈·泰内希(《勃朗蒂姊妹》)代表法国参加了第三十二届戛纳电影节。

他们各自具有不同的鲜明的风格特点,法国电影界认为他们将是未来10年的标志,因而称之为“80年代的一代”。他们都以受过扎实的专业训练而有别于大多数昙花一现的年轻天才。他们都以一部完全由个人摄制不被人重视的影片而开始影坛生涯,3人都各摄制了几部长故事片。但他们之间却存在深刻差异:阿兰·科尔诺讲求效果,雅克·杜瓦荣是内心派,安德烈·泰希内则属于唯美主义派。

阿兰·科尔诺重视用情节和戏剧效果来打动观众。注重让事件本身来说话,使人物真实地出现在银幕上,而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析他们。雅克·杜瓦荣不用已成名的演员,抛弃那些耸人听闻的情节,善于对不落俗套的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充满激情的观察。安德烈·泰希内首先注重色彩和形式,使电影剧本成为对理论的一种图解。

注重给电影造成一种格调、一种风格、一种气氛。

为您推荐

[电影]法国“新浪潮”派

[电影]法国“新浪潮”派:形成于1959~1960年间,最早的核心是由《电影手册》杂志的影评家集团组成。他们要求电影摆脱戏剧结构、努力接近“现代文学”,也就是接踵而至的所谓“作家电影”。其特征:①生活好象是自然而然在那里..

[电影]青年电影流派

[电影]青年电影流派:西班牙出现电影流派。其特点是让那些年轻的“进步的”或过时的明星做主角,题材是反映社会思想风俗在年轻一代中所发生的变化。它力求清新、直接了当、具有见证力,是一种介于纪录和讽刺批评之间的影片..

[电影]战后实验电影

[电影]战后实验电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实验电影的创作活动始终没有中断。首先,让·米特里在《太平洋第231号》、《机械交响乐》等影片里尝试把视觉和听觉的节奏同步化。接着,“书信派”为50年代初先锋派电影的复兴奠..

[电影]先锋派

[电影]意大利电影圈

[电影]意大利电影圈: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特别是导演和编剧,在战前被文化界视为“意大利知识界的外籍军团”。战后,他们创作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偷自行车的人》、《游击队》、《擦鞋童》等影片,形成了“新现实主义”的..

[电影]战斗电影

[电影]战斗电影:出现在法国的一种非商业性的、反映社会政治斗争的纪录电影。它在法国政治电影中,色彩最浓,与现实生活连接最紧,其起源可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大量出现并开始使用这一名称是在1968年“五月风暴”之后。它..

[电影]实验电影

[电影]实验电影:从3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非商业性电影。这种电影主要是用16毫米胶片拍摄的短片,没有传统的故事情节,主要表现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就其艺术实质而言,是有声电影时代的先锋派电影。 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