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剧协杜

上海戏剧协杜:

1921年冬成立于上海。

负责人应云卫、谷剑尘等。主要成员有来自银行、报社、学校、商业各界的陈宪谟、孟君谋、钱剑秋、王毓清、王毓静等。稍后,汪优游、欧阳予倩、顾仲彝、洪深等相继加入。

它以实践民众戏剧社倡导的“非营业的性质,提倡艺术的新剧”的主张,立志创建现实主义的现代话剧为宗旨。

1923年5月,剧社正式演出谷剑尘编排的《孤军》和陈大悲编着的《英雄与美人》,依据剧本进行排练,废除了文明戏时期惯用的幕表制。同年洪深继任排演主任后,通过以排练男女合演的《终身大事》和以男演女角的《泼妇》进行比较演出,成功地废除了文明戏的男扮女角的陋习,同时进行严格的排练,建立导演制度和加强对演员、舞美人员的培训,从各方面为创建现实主义的现代话剧准备条件。

1924年4月,剧社演出由洪深根据英国王尔德着《温特米尔夫人的扇子》改编和执导的《少奶奶的扇子》。改编和导演既注意保留原作精神,又努力符合我国群众的欣赏要求,使这出描写英国“上流社会”道德风貌的喜剧,有浓郁的中国气息,并革除文明戏演出中的种种弊端,演出受到欢迎,获得成功。“五四”时期提出的以欧洲戏剧为榜样创建现代话剧的主张,在实践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作为完整的现实主义舞台艺术的模式形成,为我国现代话剧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剧社又陆续演出了一些改译的世界名剧,为《傀儡家庭》、《第二梦》、《黑蝙蝠》等,对推动学校的戏剧活动起了作用。

由于剧社成员多为业余戏剧爱好者,对革新戏剧缺乏明确的共同目标。1927年后,骨干成员洪深等相继离去,虽经应云卫、汪仲贤(汪优游)等人苦心支撑终,因经济拮据,于1930年暂停活动。

1933年九一八事变两周年纪念日时,剧社在左翼戏剧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重新开展活动。在应云卫主持下演出了反映“万县惨案”的反帝剧目《怒吼吧!中国》(由苏联铁捷克编剧),颇有影响。此后由于一部分社员离去,剧社遂宣告解散。

为您推荐

讽刺戏剧的兴盛

讽刺戏剧的兴盛: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政治讽刺诗和讽刺小说兴盛的同时,国统区掀起了创作和演出讽刺剧的热潮。这些讽刺剧深刻地揭露了国统区政治的黑暗腐败,社会的动荡混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陈白尘的三幕话剧《升..

摩登社

摩登社:南国社社员左明、陈明中、赵铭彝、姜敬舆等青年,为开展更为激进的戏剧活动,提出“青年戏剧同志联合起来,一致努力完成民众戏剧”的口号,于1929年秋脱离南国社在上海闸北组建摩登社。该社以开展学校戏剧运动为己任,以..

“好一计鞭子”的演出

“好一计鞭子”的演出:南国社时期,田汉曾将德国歌德的《威廉·迈斯特》中的故事写成独幕剧。剧情是:吉卜赛老头儿逼着生病的眉娘卖艺,眉娘不愿,吉卜赛老头儿拿起鞭子要打她。青年迈斯特见了很气愤,站出来喝住那个老头,不许打..

南开新剧团

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

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抗战爆发后,解放区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剧团纷纷建立。这些剧团大多演出流行于华北解放区的秧歌舞和秧歌剧。旧秧歌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着一些封建性的毒素,形式上也不能符合现实斗争的要求。因..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早在1929年冬,上海艺术剧社就提出戏剧运动的方向问题。他们主张以戏剧为武器,参加社会变革,戏剧要深入到广大群众之中。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众文艺》编辑部先后召开了两次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

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1944年初,为庆祝戏剧节和广西艺术馆新厦落成,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发起,在桂林举行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北8省的33个戏剧团体、近千名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