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

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

抗战爆发后,解放区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剧团纷纷建立。

这些剧团大多演出流行于华北解放区的秧歌舞和秧歌剧。旧秧歌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着一些封建性的毒素,形式上也不能符合现实斗争的要求。因此,如何改造旧秧歌便成了文艺工作者争议的问题。

1941年,晋察冀边区曾对秧歌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讨论。一种意见认为,秧歌是一种“噪得人头疼”,“催人呕吐”的庸俗的东西,既没有思想教育意义,也没有艺术价值。“只能给人以肉麻之感,丝毫没有半点战斗的气息。”(冯宿海:《关于秧歌舞剧种种》)他认为秧歌应该被抛弃,要重新创造新的歌舞剧。绝大多数同志则持另一种意见,认为冯宿海轻视秧歌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否定传统,对继承和创造的错误认识。

还有一些同志不同意秧歌可以向新歌舞剧方向发展的看法,认为秧歌舞不会超越出它所产生的历史范畴的社会基础。有的同志甚至认为,当新歌舞剧取得目前秧歌地位时,秧歌就会死亡。

这些意见遭到许多同志的驳斥,他们认为事实上现在晋察冀各地上演的秧歌中,已有不少是歌舞剧形式的秧歌剧,有着比较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复杂的情节。有的同志认为,否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秧歌这一艺术形式,是由于“他们的创作活动大部分是脱离人民大众的”。

这场论争,对推动新秧歌的创作和新歌舞剧的产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以后不久,1943年春节,延安便掀起秧歌运动的热潮。

为您推荐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早在1929年冬,上海艺术剧社就提出戏剧运动的方向问题。他们主张以戏剧为武器,参加社会变革,戏剧要深入到广大群众之中。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众文艺》编辑部先后召开了两次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

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1944年初,为庆祝戏剧节和广西艺术馆新厦落成,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发起,在桂林举行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北8省的33个戏剧团体、近千名戏剧..

历史剧《屈原》的演出

历史剧《屈原》的演出: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了《屈原》的创作。剧本借屈原形象的再现,抨击了妥协投降、独裁卖国的反动政府,歌颂了不畏强暴、坚毅抗敌的爱国者。剧本在《中央日报》副刊连载,巧妙地突破了国民党的文禁统治..

大夏剧社

抗议查封上海艺术剧社

抗议查封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秋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直接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它成立后曾举行三次公演,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组织移动剧团到工厂和学校去演出,并从事革命戏剧理论的建设..

《白毛女》和新歌剧运动

《白毛女》和新歌剧运动: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等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师生以此为题材,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了六幕新歌剧《白毛女》。同年5月,《白毛女》向党的..

历史剧创作问题的讨论

历史剧创作问题的讨论:1942年7月14日,田汉在桂林主持召开了历史剧问题座谈会。对历史剧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历史剧的范畴,历史剧题材的选择,历史剧的语言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次座谈会引起大后方戏剧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