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新剧团

南开新剧团:

1914年10月17日成立于天津。

团长张伯苓。1916年后由其弟张彭春领导,成员大都为本校师生。1904年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在日本受日本新派剧影响,归国后抱着“藉演戏以练演说”的愿望,在校内开展类似相声、快板之类的游艺活动。

1908年张伯苓访问北美西欧受西方小剧场戏剧运动影响,回国后又受王钟声、刘艺舟在京津演出新剧的影响,于1909年初组织演出自编自导自演的新剧《用非所学》,开启了南开学校戏剧的萌芽。

1914年新剧团正式成立后,组织渐臻完善。从1915年到“五四”,剧团先后演出了师生共同编写的《恩怨缘》、《早婚鉴》、《仇大娘》(又名《因祸得福》)、《一元钱》、《一念差》、《新村正》等数十出戏。这些剧目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起到了针贬时弊的作用。其中《一元钱》、《一念差》、《新村正》演出效果较好,尤以《新村正》更为观众所欢迎。

《新村正》描写地主恶霸,在辛亥革命后,又当上了新政府的“新村正”,强迫村民给他送“万民伞”。它揭示了辛亥革命后“换汤不换药”的政治现实,对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批判。“五四”以后,剧团转以演出世界名剧为主。计有霍甫特曼的《织工》、易卜生的《国民公敌》、《娜拉》等,并演出根据外国名剧改编的《少奶奶的扇子》(英国王尔德着《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财狂》《法国莫里哀《吝啬鬼》)《争强》(高尔斯华绥的《斗争》)等。

开始南开新剧团采用男演女角,1935年演出《争强》时改为男女合演。剧团成员艺术创作态度严肃认真,演出的剧目完整和谐,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作为一个学校的业余剧团,虽然每年只演出一二次,但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业余演出。

它对开展天津及北方地区的戏剧运动起过积极作用,并引导了一些爱好戏剧的人才如曹禺、黄宗江、兰马等走上戏剧工作岗位。

为您推荐

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

关于秧歌问题的论争:抗战爆发后,解放区文艺活动广泛开展,农村剧团纷纷建立。这些剧团大多演出流行于华北解放区的秧歌舞和秧歌剧。旧秧歌在民间有悠久的历史,但保留着一些封建性的毒素,形式上也不能符合现实斗争的要求。因..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

关于戏剧大众化的讨论:早在1929年冬,上海艺术剧社就提出戏剧运动的方向问题。他们主张以戏剧为武器,参加社会变革,戏剧要深入到广大群众之中。1930年“左联”成立前后,《大众文艺》编辑部先后召开了两次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

西南剧展

西南剧展:1944年初,为庆祝戏剧节和广西艺术馆新厦落成,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发起,在桂林举行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简称“西南剧展”)。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福建、江西、湖北8省的33个戏剧团体、近千名戏剧..

历史剧《屈原》的演出

大夏剧社

大夏剧社:约1928年组成于上海大夏大学。负责人姜敬舆。主要成员有汪曼生、张道同等,其他成员多为该校安徽籍同学。剧社于1930年在摩登社开展“学校戏剧运动”的口号影响下上演了林语堂编着的短剧《子见南子》,引起国民党..

抗议查封上海艺术剧社

抗议查封上海艺术剧社:1929年秋成立的上海艺术剧社,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直接领导的第一个话剧团体。它成立后曾举行三次公演,提出“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组织移动剧团到工厂和学校去演出,并从事革命戏剧理论的建设..

《白毛女》和新歌剧运动

《白毛女》和新歌剧运动: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等从晋察冀前方回到延安,带回了民间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师生以此为题材,由贺敬之、丁毅执笔创作了六幕新歌剧《白毛女》。同年5月,《白毛女》向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