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形体、语言、行为、衣着打扮等外观所表现出来的美。
它是人的内在美的表现形式,与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相联系,被内在美决定。无产阶级的外在美是它特有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意志、智能的完美表现。它要求表里如一,一切言论、行为符合人民大众的社会利益,符合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提倡外在美,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长期任务之一。
人的形体、语言、行为、衣着打扮等外观所表现出来的美。
它是人的内在美的表现形式,与一定时代、民族、阶级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相联系,被内在美决定。无产阶级的外在美是它特有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意志、智能的完美表现。它要求表里如一,一切言论、行为符合人民大众的社会利益,符合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提倡外在美,是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长期任务之一。
诗格:诗论。唐代王昌龄作。2卷。论诗强调立意与格律。认为“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意高则格高,声辨则律清,格律全然后始有调。”主张立意应力求新奇,“凡诗立意皆杰起险作,傍若无人,不须怖惧”。只有“拟心天海之外,用思元..
诗有四种高妙:指诗歌创作所达到的四种最高境界。语出中国南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姜夔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姜夔对这四种高妙均有解释;“碍而实通,曰理高妙。”此指情理。..
四溟诗语:又名《诗家直说》。明代谢榛作。谢榛号四溟山人,因以名书。4卷。论诗主张师法盛唐李杜十四家。讲究格调,提出“文以气格为主,繁简勿论”。强调“文随世变”、“直写性情”。重视意境的创造。认为情与景是诗的两..
诗六义:中国古代关于诗歌体裁和表现方法的分类: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为诗之三体,“赋、比、兴”为诗之三法。把诗分为“风、雅、颂、赋、比、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周礼·春官》中记载..
太和正音谱:北曲曲谱。中国明代朱权撰。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两卷,内容约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戏曲理论和史料,有“乐府体式”、“古今英贤乐府格式”、“杂剧十二科”、“群英所编杂剧”、“善歌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