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韵

中州韵:许多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反映了当时元代北方语言的规律,明范善溱综合南北方语言编的《中州全韵》仍按周德清的19韵部分类法,中州韵之称由此开始。目前表现在舞台上的共同特征已不很明显,大抵在唱念中还共同遵守某些字音咬字方法。

为您推荐

同光十三绝

同光十三绝:清同治、光绪年间13名昆曲、京剧著名演员的合称。以光绪年间画师沈容圃所绘彩色剧装像而得名。画中13人依次为郝兰田、张胜奎、梅巧玲、刘赶三、余紫云、程长庚、徐小香、时小福、杨鸣玉、卢胜奎、朱莲芬、谭鑫..

戏曲节奏

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

四平调

四平调:①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山东交界处。源于安徽砀山一带的花鼓戏,后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的腔调发展而成。故名“四平(拼)调”。②京剧曲调。由吹腔演变而来。系二黄的一种板腔。其他剧种也有唱四平调..

戏曲虚拟

徽剧

徽剧:戏曲剧种。曾流行于南方各省。形成于安徽徽州、池州、太平一带。多方吸收明末清初流行的戏曲艺术发展而成。主要腔调为吹腔、拨子、二簧。擅长演历史题材的大戏。清代中叶流传很广,对南方许多剧种有深远的影响。到..

皮黄

皮黄:戏曲声腔。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在有些剧种中,西皮称“北路”,二黄称“南路”,或合称“南北路”。清初,皮黄合流演变成京剧后,对许多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故皮黄有时也专..

梆子腔

梆子腔:戏曲声腔。以硬木梆子按节拍而得名。源流诸说不一:一说渊于明代的“西秦腔”。一说渊于陕西、甘肃民歌。尚有其他说法。腔调大都高亢激越。包括秦腔(陕西梆子)、晋剧(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