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 :

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东汉光和六年(183)完成。有经文7种。因仅以隶书一体书刻,又称《一体石经》。原立于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作为经书标准本,供士子学人对照使用。刻成不久即遇汉末董卓之乱,后又遭晋永嘉之难,遂毁于兵燹。其残石自宋代以来屡有发现,20世纪20年代以后出土渐多,现存《熹平石经》残石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等处。《熹平石经》内容为《尚书》《周易》《仪礼》《春秋》《鲁诗》《公羊传》《论语》等儒学经典,共46石,是最早的官定儒学经典著作版本,据记载由蔡邕以隶书书写。


从现存残石来看,《熹平石经》的隶书技法纯熟,用笔沉稳,方正均匀,神态规整,端庄雍容。虽然在经学史和版本学上有较高价值,但由于讲究文字规范有加,结体大小与笔画粗细变化不多,故显得刻板,书法价值并不显著,而且世间流传多有伪造者,真赝混杂,较难辨究。传世著录有马衡的《集拓新出汉魏石经残字》《汉石经集存》及罗振玉的《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等。

《熹平石经》拓本(局部)

为您推荐

《韩仁铭》

《韩仁铭》 : 隶书。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十一月刻。铭刻纵2.28米,横1.25米。8行,行存18~19字。有题额,为“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篆书10字。现存河南省荥阳市文物保管所。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荥阳令李..

《三公山碑》

《三公山碑》 : 东汉元初四年(117)由常山相冯巡所建,碑今立于河北元氏县封龙山下。年月残,仅见“□初四年”字样,清翁方纲考证为东汉元初四年。
碑高2.316米,宽0.967米。碑刻字10行,每行17~23字不等。其..

《汝帖》

《汝帖》 : 北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八月,王寀辑录古代钟鼎石刻铭文及名家书迹,于汝州(今属河南)官署刻成《汝帖》十二卷,前有“汝帖目录”一卷。原石今存汝州文化馆,但已漫漶残损、难辨字形。《汝帖》拓..

瘦金书

《衡方碑》

《衡方碑》 : 立于汉灵帝建宁元年(168)九月。原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西南郭家楼,1953年移入泰安岱庙汉柏院,现存岱庙东庑。碑高2.4米,宽1.1米,厚0.25米。碑首为圆弧形,上刻云龙纹,题额为阳刻隶书“汉故..

柳公权

柳公权 : 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人。元和初进士,初为秘书省校书郎、夏州书记,由于擅长书法,被穆宗李恒看中,召为翰林院侍书学士。后官至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太子太保,封河东郡公。柳公权以楷书最著,与..

《萧憺碑》

《萧憺碑》 : 碑上年月字迹已泐,史载萧憺卒于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十一月,刻碑时间当在其后不久。徐勉撰文,贝义渊书丹。立于南京市尧仕门外。碑身高4.45米,宽1.6米,碑座高1.16米。碑上题额为楷书“梁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