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院摩崖造像

    卧佛院摩崖造像 :

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城北25千米的八庙乡卧佛沟。造像分布于呈“几”形沟内的南、北两面崖壁上,在长达500米的范围内凿有139个大小龛窟,造像1593尊,其中石刻佛经窟18个,尚可识读的文字约26万余字。开创于唐代,五代和宋代有少量补刻。现存龛像多为唐至五代的作品,北宋以后衰落,现存最早的造像题记为唐开元十一年(723),最晚的造像题记为五代后蜀广政二十四年(961)。此外,尚有宋代重妆或游人题记,以及极少数宋代补刻的造像。现在龛窟内有开元、贞元、广政、开宝、淳熙、崇宁等年号的题记。卧佛院摩崖造像题材主要有释迦说法图、涅槃变、三身佛、弥勒佛、千佛、千手观音、经幢等。龛窟形制比较单一,有18个窟,多为方形(或矩形)平顶窟,有的平面略呈马蹄形,其余都为小龛,龛形以外方内圆拱形双层龛为主,有少数外方内圆佛帐形龛。

北岩摩崖石刻造像以第4号龛释迦牟尼涅槃像最为壮观,涅槃像是一尊巨大的卧佛,卧佛院因此而得名。“卧佛”雕刻于5米高的岩壁上,身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背北面南,头东足西,左侧而卧。形体修长,衣饰线条简洁,面部丰满,神态安详端庄,极其形象地展现出释迦牟尼“涅槃”时超脱一切的境界。卧佛前有一弟子侧坐,两侧立二护法力士,上方刻有释迦牟尼说法图及天龙八部像等,图中既烘托出他们肃穆恭听佛法的情景,又展现出护卫佛法的威严场面。

卧佛院除摩崖造像外,还有唐代刻经窟18个,其中15个分布在南岩,3个在河对岸,刻经面积达130余平方米,有佛经22种,包括《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序》。据刻经洞壁面面积估计40余万字,可辨者约有26万字。刻经中现存有开元十一年、十二年、十五年、十七年、二十一年、二十三年等年号的题刻,可见石刻佛经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其中“开元二十一年卧佛院僧玄应书”的题记不仅记明了刻经僧人之名,还说明了这些经典与东京(洛阳)的大敬爱寺有关。所刻经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妙法莲华经》等,内容既有显教禅宗、净土宗等各宗的经典,又有密宗经典,是南方现存唯一的唐代刻经石窟群,对于研究四川佛教宗派及其造像,以及佛经版本和流传情况具有很高的价值。

卧佛院摩崖造像,除涅槃经变和其他一些窟龛保存基本完好外,不少造像已遭到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该摩崖造像为四川地区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存。

释迦牟尼侧卧造像(唐)

为您推荐

石门摩崖➀

石门摩崖:石刻群。在陕西省汉中市以北褒谷石门隧道内与周围崖壁上。有东汉至清历代摩崖石刻百余品,其中尤以汉魏《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杨淮杨弼表记》、《石门铭》等为主体的13种摩..

《四山摩崖选集》

《四山摩崖选集》:安旗编着。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1.6万字。山东邹县铁山、冈上、葛山、尖山四山摩崖石刻书法选集。四山由于摩崖规模空前,椎拓不易,传世拓本极少,故罕为人知。知者莫不惊其奇伟。本集所选拓片..

《镌字岩彝文摩崖释译》

《镌字岩彝文摩崖释译》:朱琚元等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12月彝文、汉文对照版。10万字。分为彝文和汉文两部分。彝文部分记叙云南武定凤氏土司及前身罗婺部首领阿而受封于大理段氏,至明万历年间王朝对凤氏土知府彻底..

巴中摩崖造像

第穆萨摩崖刻石(语言)

第穆萨摩崖刻石(语言):唐代吐蕃摩崖刻石。赤德松赞赞普(798-815在位)继位后不久刻于工布第穆萨(今西藏林芝县米瑞区广久乡),面临雅鲁藏布江。青岩石面,呈正方形,下方刻成碑座形式。有字花纹十枚,藏文二十一列。内容为赤德松..

广元观音岩摩崖造像

广元观音岩摩崖造像 : 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城南20千米嘉陵江东岸盘龙镇新民村大南山脚,岩前即是通往成都的古道,现存造像129龛,380余尊。观音岩造像开凿于唐代中晚期,以天宝年间(742~756)的造像最多,以后至德..

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 : 指在高耸的山崖石壁上,直接以高浮雕或半圆雕的形式,雕造出宗教题材的形象或形象系列。摩崖造像多为佛像、菩萨像、弟子像、罗汉像、天王像、力士像等,也有少量的供养人像。著名的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