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当代影响较大的英文文学奖。
该报于1908年创刊时首次刊登英文写的菲律宾短篇小说。1929年开始颁发最佳短篇小说奖,1949年设立常年短篇小说奖,每年评选一次短篇小说奖一、二、三等奖各一名。1962年规定三等奖只授予从未获得此奖的作者。
多年来该奖为促进英文的文学创作和培育新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菲律宾当代影响较大的英文文学奖。
该报于1908年创刊时首次刊登英文写的菲律宾短篇小说。1929年开始颁发最佳短篇小说奖,1949年设立常年短篇小说奖,每年评选一次短篇小说奖一、二、三等奖各一名。1962年规定三等奖只授予从未获得此奖的作者。
多年来该奖为促进英文的文学创作和培育新秀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比兰:【生卒】:1933—【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语言幽默,诙谐。作有剧作《大人物》(1958)、《断氧前半小时》(1968),长篇小说《沿着带血足迹》(1968),短篇小说集《塞赛市场的奇事》(1971)、《哦,电..
阿里夏巴纳:【生卒】:1908—【介绍】: 印度尼西亚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生于苏门答腊。曾任雅加达文化艺术院院长,主张“为艺术而艺术”,30年代“新作家派”代表人物。作品常以女主人公作为作者的理想化身,釜凿痕迹较深..
阿特莫维罗多:【生卒】:1948—【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剧作家。剧作有《上帝的挑战者》(1972)、《我的婴儿》(1975)、《亲王》(1975)、《雕刻家》(1976),长篇小说《混合的影子》(1976)、《亲密无间》(1977)、《你躺在..
伊斯坎达:【生卒】:1893—1975【介绍】: 印度尼西亚作家。生于苏门答腊。作品善于用正反面对比的手法表现主题,同情“小人物”,但有宿命论倾向,语言被认为是标准的“图书编译局风格”,语法、修词都很规矩严谨。着有长篇小说..
贾明:【生卒】:1924—【介绍】: 印度尼西亚小说家、剧作家。作品主题鲜明,富于想象。作有剧本《巽达歌声的余波》(1959)、《黑点点》(1957),长篇小说《帕·贝格尔》(1952)、《孩子丢失了》(1963)、《樱花谢了》(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