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笔记 : 随笔记录的短篇文献。又称笔谈、随笔。笔记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于研究历史和治学有重要价值。
  笔记起源于先秦,魏晋时期开始成熟,当时的志怪体笔记较多且已专门成书,晋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即为当时著名的笔记作品。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轶事笔记的代表作。唐代笔记,演志怪为传奇,变轶事为杂录,《酉阳杂俎》即其中一例。正式以"笔记"作为书名的是北宋宋祁的《笔记》。宋代的笔记超越前人,常就见闻所及记叙本朝轶事、掌故,内容较为真实;减少了小说色彩,增加了史料成分,如司马光的《涑水记闻》、王明清的《挥尘录》等均有较高史料价值;而沈括的《梦溪笔谈》、洪迈的《容斋随笔》、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则为考据辨证类笔记的精品。明代历史琐闻类笔记,品种数量更多,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销毁不少,专载明代故实的笔记,首推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清代是笔记集大成时代,清初顾炎武撰《日知录》、钱大昕撰《十驾斋养心录》均为清代笔记的代表作。
  笔记大致可分为 3类:①小说故事类笔记,包括从魏晋的志怪、轶事小说(如晋干宝的《搜神记》)到清代笔记小说(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王晫的《今世说》)。《笔记小说大观》所收的历代该类笔记有200余种之多。②历史琐闻类笔记,记野史、谈掌故、辑文献的杂录、丛谈,从晋葛洪伪托汉刘歆撰《西京杂记》,唐刘的《隋唐嘉话》、李绰的《尚书故实》到清王士禛的《池北偶谈》等,都属这一类。③考据、辨证类笔记,读书随笔、札记等,从晋崔豹的《古今注》、唐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到清赵翼《陔馀丛考》、孙诒让的《札迻》等,都属于这一类。

为您推荐

《南越笔记》一则

《南越笔记》一则 : 李调元《南越笔记》:东粤多薯。其生山中纤细而坚实者,曰白鸠薯。似山药而少,亦曰土山药,最补益人。大小如鹅鸭卵,花绝香,身上有力者,曰力薯。形如猪肝大者,重数十斤,肤色微紫者..

《老学庵笔记》

《老学庵笔记》 : 见陆游。 ..

《右台仙馆笔记》

《右台仙馆笔记》 : 作者俞樾。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五年(1855)放为河南学政,七年,被劾奏所拟试题割裂经义,罢官。自此,专意著述与讲学40余年..

《阅微草堂笔记》

《笔记小说大观》

《笔记小说大观》 : 上海进步书局20世纪20年代刊行,石印线装袖珍本。全书分8辑,共收录汉魏至清末间文言小说及相关笔记220种,其中汉魏时期1种,唐五代10种,宋金元时期79种,明代23种,清代107种,内容广泛,涉及中..

《燕居笔记》

《燕居笔记》 : 明人辑,原编者不详。据林近阳《新刻增补燕居笔记》可知,此前当有原编原刻,今已佚。现存有3种《燕居笔记》:一是《新刻增补燕居笔记》。明代林近阳增补。林近阳,福建人,生平不详。署“芝士林..

笔记文

笔记文 : 它的特点是内容广泛,遇有可写,随笔而写,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在中国,笔记之体肇始于魏晋,而宋明以后最为丰富。“笔记”的名称,始见于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才略》篇:“路粹、杨修颇怀笔记之工,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