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媒介与热媒介 : 区别传播媒介不同特性的一对概念,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1964年在其《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先提出。麦克卢汉认为,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性质,其根本差别即在于冷、热媒介的不同。他说,“有一条基本原则把收音机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话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把电影之类的热媒介和电视之类的冷媒介区别开来。热媒介使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资料完备的状态。照片从视觉上说,具有‘高清晰度’。卡通画却只有‘低清晰度’,其原因很简单,因为它提供的信息非常之少。电视是一种冷媒介,或者说低清晰度的媒介,因为它给耳朵提供的信息量少得可怜,大量的信息还得听话人自己去填补。相反,热媒介并不留下这么多空白让接受者去填补或完成。因此,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这一论述表达上不够明确,但意思还是清楚的。在麦克卢汉看来,凡是高清晰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要求受传者参与的程度低;相反,凡是低清晰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量小,要求受传者参与的程度高。前者是热媒介,后者是冷媒介。如表所示:
媒介特性 媒介分类 | 清晰度 | 信息量 | 参与程度 |
热媒介 | 高 | 大 | 低 |
冷媒介 | 低 | 小 | 高 |
从逻辑上看,麦克卢汉关于媒介特性指标的把握是清楚的。例如,照片清晰度高,提供的信息多,观赏者一看就明白,参与程度低,是热媒介;而卡通画只是简单地勾勒表现对象的特征,清晰度底,提供的信息少,需要欣赏者进行大量的补充想象,参与程度高,是冷媒介。但是,清晰度的高低、信息量的大小、参与程度的强弱,在事实上是一组很难区别的相对变量。你说收音机、电影清晰度高,信息量大,参与程度低,是冷媒介,电话、电视清晰度低,信息量小,参与程度高,是热媒介,而别人的感觉也许不是这样,甚至相反。在具体论述中,麦克卢汉又把“冷、热”的概念到处移植,如认为象形文字或会意文字是冷媒介,拼音文字是热媒介,甚至说什么落后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则是热的;油猾的城里人是热的,淳朴的乡下人是冷的;过去的机械时代是热的,现在的电视时代是冷的。这样,更使人难以理解区分冷、热媒介的科学依据与理论价值。我们认为,冷、热媒介的理论假设在强调不同媒介具有不同性质并对受众产生不同作用这一点上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冷、热媒介的分类方法到底具有多少科学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