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传播

    非言语传播 : 又称“非言语沟通”。人类运用非言语符号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是人际传播的一种基本方式。由于非言语符号不像语言符号那样具有确切的概念所指,非言语传播也就不能传递确切的知识信息,而只能传递关于传播者自身以及传播参与者双方的情意信息。这种情 (感) 意 (志) 信息的传播,在人际传播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是显示自我情况,如穿着打扮显示出一个人的年龄、身份、地位、兴趣、爱好等; 二是辅助言语表达,如演讲时的目光神情、声音变化和手势动作能够有效地强化表达效果; 三是替代言语表达,如裁判在体育比赛中的手势,交通警察在交通管理中的手势,都独立地发挥着指挥的职能; 四是表示人际关系状态,如握手表示友好,怒目相对表示关系紧张; 五是表达情感体验,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悲痛时号啕大哭。
非言语传播是一个复杂的传播子系统。从运用的手段来看,如果把非语言符号分为人体自身的和外在物体的两种类型,那么非言语传播也就可以相应地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体自身所作的非言语传播,如人们在生活中的举止动作、面目表情、舞蹈、绘画,甚至古代的巫术和现代的仪式等等。另一类是人借助于物体所进行的非言语传播,如人的服饰、手持的器具、家居的摆设、建筑物的样式,甚至人类赋予某种传说意义的自然景物等等。从非言语传播的参与者来看,非言语传播还可以分为个人间的非言语传播和群体共享的非言语传播。前者的交往内容和形式具有强烈的私人性,使用的媒介符号没有一定的成规,通常只为当事人双方所了解,局外人则难以破译其中的意蕴,如情侣间的信物就是如此。后者的交往内容和形式则是既定的,一般有历史——民俗的性质,如各种礼仪活动。在这种群体共享的非言语传播中,没有严格意义的传播者和受传者,大家共同进入一种情境,默契地交流思想感情,重申既定的社会关系、等级秩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和群体理想。
非言语传播在人际传播过程中与言语传播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信息交流,但它具有不同于言语传播的独到特点: (一) 具有整体性。人们可以同时使用本身的各种器官来传情达意,如一个人准备格斗时通常两手握掌,双臂交叉胸前,双腿分开站立,两眼逼视对方,全身肌肉紧张,传达出准备迎击对方的信息。(二) 具有连续性。一个人只要同他人接触,不管是否言语,不论是动是静,非言语传播始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不会像言语传播那样可以中断,因为不作任何传播行为比如沉默不语、毫无表情,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非言语传播。(三)具有形象性。非言语传播所运用的非语言符号具有很强的直观的形象性,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以强烈的感性形象直接进入受传者的感觉器官而被知觉。(四) 具有隐喻性。由于非语言符号所表示的具体内容往往是不确定的,只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才有特定的意义,非言语传播的内容不如言语表达那样明确而具有隐喻的性质,因而其解读也必须结合具体的情境才能获得正确的理解。

为您推荐

人类传播理论概览

出版时间:1993-09 人类传播理论概览 : 美国利特尔江(Stephen W Lit-tlejohn)著。本书将各个学科和领域中有关传播学的重要理论和学说集大成于一卷,并使之系统化。作者介绍了西方传播学的内容、定义和意义,以及..

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

出版时间:1993-09 日本大众传播工具史 : 日本山本文雄(1910~)编著。山本文雄、山田实、时野谷浩执笔。1970年9月由东海大学出版会发行。本书系统客观地介绍了日本各类大众传播工具诞生、发展的全过程,其中不仅包..

大众传播学概论

出版时间:1993-09 大众传播学概论 : 英国麦奎尔(DenisMcquail)著。作者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科普斯·克里斯蒂学院,获现代史硕士学位,又在里兹大学获社会学博士学位,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大众传播学教授。作者..

现代大众传播论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传播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出版时间:1993-09 多种声音一个世界——传播与社会的今天与明天 : 爱尔兰麦克布赖德(Sean MacBride,1904~ )主编。本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委员会于1980年2月给该组织第20届大会的报告。本书集中了来..

大众传播模式论

出版时间:1993-09 大众传播模式论 : 英国麦奎尔(Denis Mc-quail)和瑞典温德尔(Sven Windahl)合著,于1981年由美国纽约朗曼出版公司(Longman Inc.)出版。本书是传播学领域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4..

“二级传播”论

“二级传播”论 : 西方的一种传播理论,认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有一个“意见领袖”层,起着转播、过滤和解释的作用。这些可能首先接触大众传播的“意见领袖”,把他们所见、所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