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 : 人眼平时见到的线条透视现象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某一视点观察体积相同而距离不等的景物,由于近者所张的视角大,远者所张的视角小,便会在视觉上形成愈近愈大,愈远愈小的感觉。与此相关的是,景物自身平行的轮廓线愈远收缩得愈靠拢,最后相交于透视消失点。
摄影中,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强化前后景物形体大小比差并使景物轮廓线收缩急遽,从而使二度平面的画面增强立体空间感的规律就叫线条透视规律。
有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认为广角镜头具有夸大线条透视的效果,长焦镜头具有缩小线条透视的效果。这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线条透视效果的强弱终极原因不是镜头焦距的长短,而是拍摄距离的远近。我们以拍摄一排同一高度的电线杆为例来加以说明。假设在某一距离上用标准镜头能将第一根电线杆拍满感光片; 若换用长焦镜头欲将第一根电线杆拍满感光片,因其摄照面小,则必须将摄距拉远,换用广角镜头时,因其摄照面大,则必须将摄距推进。这样,在长焦镜头视角范围内,同样高度的第二根电线杆所占的景面高度就与第一根相差不大,前后影像之间的形体比差就小,并使人感觉到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被压缩得很靠拢。相反,在广角镜头的视觉范围内,第二根电线杆所占的景面高度就与第一根相差很大,前后影像之间的形体比差就大,并使人感觉到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拉开得很大。如果拍摄距离不变,就不会出现上述线条透视的变化; 只有摄照面积和成象大小的变化。
线条透视在摄影中的应用主要有四点。一是通过夸大线条透视来表现画面空间。二是通过夸大线条透视来突出被摄对象的某一特征。三是通过控制线条透视来防止景物变形,特别是摄照人像和比例数易见的景物。如摄照人像,若用广角镜头,势必就使拍摄距离拉近到半米左右,其结果必然是鼻大耳小。摄照人像最佳距离为二米左右,最适宜的镜头是中焦,可将人像照满感光片又不变形,故中焦镜头又称人像镜头。四是通过缩小线条透视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为您推荐

《美国之音透视》

《美国之音透视》 : 毕波编写,青岛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全书分为8章,分别叙述和分析了“美国之音”是美国政府的机构,“美国之音”的历史发展、节目内容,它的宣传心理学和中文广播,揭露了它与中..

《新闻透视轨迹》

《新闻透视轨迹》 : 上海电视台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本书是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专栏节目的新闻稿、解说词、论文等资料汇编。全书共分5辑:“解说词集锦”、“论文选粹”、“报..

《中国传播效果透视》

《中国传播效果透视》 : 陈崇山、弭秀玲主编,沈阳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本书收入1983—1988年间中国大陆对新闻媒介传播效果的19份调查报告和分析文章,其中广播电视方面的有:中共中央宣传部、广播..

《透视琼瑶的世界》

《电影画面透视学》

《电影画面透视学》:李居山编着。中国电影出版社1961年12月版。8万字。根据透视学的基本原理和电影艺术的特性,介绍电影布景图样的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仰视和俯视的透视画法和步骤;阐述电影画面透视的分析方法和步骤,电..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

《中国电影文化透视》:副名:兼论“五代导演”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张成珊着。学林出版社1989年6月版。39.2万字。除序、前言外分3篇20章。第一篇“诞生和萌发”,包括1、2、3章,通过中国第一、二代导演的艺术实践,论述了戏人电..

多透视新闻学(新闻)

多透视新闻学:西方新闻学的一种观点。这个观点认为,新闻报道不应只图猎奇,而支离破碎地描述社会,而应该用透视的方法、形象、立体并完整地反映现实。这个观点旨在更新新闻观念、改革报道手段、吸引更多受众、繁荣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