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邮发合一"

    报刊"邮发合一" : 由邮电部门承担报纸、杂志的发行业务。是中国报刊发行工作的主要形式。报刊实行"邮发合一",是为了利用邮电部门通信运输网点遍布城乡、联系群众广泛、传递迅速等特点,将报刊及时地发行到群众中去,以满足社会需要。

  中国早在唐代就通过官方设置的邮驿 (包括陆驿和水驿)传递官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红色中华》、《红星报》(中国)等报刊,曾通过解放区赤色邮政(交通局)传递。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出版的报刊,大都通过邮政部门办理发行和传递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解放区的传统,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陆续推行了报刊"邮发合一"。《人民日报》从1950年 3月起就交北京邮政管理局发行。以后,北京出版的《工人日报》、 《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 《北京日报》等,以及全国各地出版的地方报纸,相继交邮电部门发行。同时有少数杂志也交邮电部门发行。自1953年1月1日起,原由新华书店和中国图书发行公司负责的北京版杂志的发行工作,全部移交北京邮局办理。全国其他地区出版的杂志,也先后交当地邮电部门发行。

  实行"邮发合一"以来,报刊发行已成为中国邮电部门主要业务之一,其规模不断扩大。截至1986年,全国有 5万多个邮电局、所发行报刊。在31万多邮政人员中,约有2.65万人专办发行业务。铁路、汽车、水运、航空及其他邮路总长度达 504万多公里,通过各种运输工具将报刊传送到广大读者手中。为加快传递速度,全国设有 288个报刊分地印刷点。此外,全国城乡还有64万个群众性的报刊发行站和信报收发站,社会兼职发行员82万人以上。

  通过出版部门、邮电部门和社会发行力量的共同努力,30多年来中国报刊发行业务有了很大的发展:

  ①发行量大幅度增长。1950年全国邮发报刊 140种,每期发行299.6万份,累计发行量42360万份。1986年全国邮发报刊已达3620种,每期发行 28731万份,累计发行量 242.8亿份,分别比1950年增长25.9倍、95.9倍和57.3倍。1986年每百人订有报刊27.1份。

  ②报刊传递速度加快。1986年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台湾省)中,已有22个省、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和直辖市可以看到当天出版的《人民日报》。有83%的县,64%的乡、镇和60%的行政村,可以看到当天或前一天出版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报纸。

  ③发行面日益广泛深入。过去报刊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大部分是公款订阅。随着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报刊的分布地区和读者对象有了显著变化。1986年发行到县及县以下的报刊约占发行总量的60%,个人自费订阅报刊的比重达49%。

  报刊"邮发合一"已成为中国报刊发行的主要渠道。为适应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在经营报刊发行业务方面除利用"邮发合一"的主要渠道外,将进一步运用社会力量,组织多种成分(国营、集体、个人),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发行报刊。

为您推荐

上海"孤岛"报刊

上海"孤岛"报刊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包围下的上海租界内出版的报刊。1937年11月12日,上海的中国守军撤退,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因其外围均被日军侵占,形同孤岛。在1941年12月 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外各种政..

沦陷区报刊

沦陷区报刊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占领区出版的报刊可分为两类:   ①日本侵略者和它所扶植的伪政权编辑出版的报刊。这类报刊占统治地位,集中在北平(今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在北平,主要有..

中国体育报刊

中国体育报刊 : 中国以宣传体育竞赛、训练、健身以及体育人物为主要内容的新闻性报刊,截至1988年,共有80余家。这些报刊拥有众多的读者,每期发行总量达1000多万份。   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的《新体育》..

中国近代科技报刊

中国军队报刊

中国军队报刊 : 人民军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出版的各类报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中领导出版了《中国军人》、《革命军日报》等报刊。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以后,又陆..

中国科技报刊

中国科技报刊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出版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报刊,分综合性和专业性两大类。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先进科学技术, 传播科技信息,交流科学方法,开发智力资源、培养科技人才、促进科研成..

中国近代白话报刊

中国近代白话报刊 : 中国用白话语体文编写出版的报刊起始于 1876 年。到1919年止,累计近60种,遍布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山西、河北、福建、广东、广西、新疆、蒙古、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