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通信技术发展史

    新闻通信技术发展史 : 新闻通信技术是利用电信号或光信号传送新闻文字、图片的技术,与新闻事业的发展紧密相关。新闻通信技术发展史是整个新闻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最原始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新闻。随着文字的出现和造纸术的发明,才有了新闻的载体,产生了手抄报纸。由于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到17世纪手抄报纸逐渐被印刷报纸所取代,极大地扩大了新闻的传播。

  但是远地传送新闻消息,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是靠驿马、车船、信鸽等交通和传书工具。1845年美国人S.F.B.莫尔斯发明电码电报后,电报通信立刻被用来传送新闻,从此产生了新闻通信技术。 100多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电信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通信、广播、电视等各种信息传播技术都被用来传送新闻。这就大大加快了新闻的传送速度,提高了新闻的传送质量,扩大了新闻的传送范围,并且先后形成或完善了新闻通信、新闻广播和新闻电视等新技术。

  就新闻通信技术而言,大致经历了 3个发展阶段:

  第 1阶段,从1845年至20世纪初,为人工莫尔斯电码电报通信阶段。传送新闻时,按照与文字对应的莫尔斯电码的要求, 靠人工击键产生长度不等的间歇电信号,以短波无线电的形式发送。接收机收到信号后,最后在耳机中形成长短不一的滴滴答答声,由报务员耳听手记并译成文字。这种莫尔斯通信方式传送速度低 (每秒约传送2个字符),劳动强度大,而且容易出错。

  第 2阶段,从20世纪初至70年代,是机械式电传通信阶段。报务员操作键盘制作与电码相对应的穿孔纸带,经纸带放报机转换成电信号发出。收端由收讯机接收后,通过电传机直接打印出拉丁文字,速度可达每秒近10个字符。新闻图片也由人工邮递改用照片传真。在通信手段方面,除短波通信外,电缆通信、微波通信等技术也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新闻传送的速度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第 3阶段,从20世纪60、70年代起,是计算机数据通信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编辑终端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记者、编辑直接在显示屏上编写新闻稿件,通信方式逐步由模拟通信转变为数字通信,并进一步由低速数字通信转变为中速或高速的数据通信。接收端收到的信息,直接进入计算机照排系统自动编排成报纸版面,或者存入计算机数据库作为日后检索资料。新闻图片也突破了传统的制作和传送方式,开始用计算机处理和传送。在通信手段方面,卫星通信、光纤通信等新技术日益广泛采用。80年代又出现了所谓电子报纸,即通过计算机系统传送报纸内容,在装有接收器的家用电视机屏幕上显示自己随意选看的新闻。这种计算机新闻服务系统给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中国的新闻通信技术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872年,那一年路透社在上海建立了远东分社, 并开始传送电讯稿,这是由外国人在中国开办的第1家通讯社。1882年1月16日, 上海《申报》 利用刚架设完成的津沪电报线路传递"光绪皇帝处分云南候补道张承颐"的新闻,是中国报纸上出现的第1条电讯稿。1904年中国自办的第1家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在广州创办,主要向广州、香港的报刊发稿。此后中国又陆续办起了10多家通讯社,其中最著名的是1924年 4月国民党在广州创立的中央通讯社,当时它所采用的通信方式就是莫尔斯电报通信。直到40年代,中国新闻通信才步入了电传通信阶段。

  1931年11月 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在江西瑞金创立,它是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当时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一部半破旧的电台是红中社的全部通信设备。在艰苦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年代,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新闻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到建国前夕,新华社的文字广播电台的设备有所改善,并拥有能抄收塔斯社、路透社、合众国际社、美联社及国民党中央社等30个通讯社、电台新闻的收讯台,还开始了对欧洲地区的英文广播。总社采用人工译码的莫尔斯电报通信方式同20个野战军总分社和独立兵团分社的通报台建立了通信联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国家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性新闻和外交性新闻,并负责将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供给全国报纸。新华社的新闻业务和通信技术都有较快的发展,文字新闻和图片新闻的传送采用了电传技术和照片传真技术。1956年汉字通信开始改用模写通信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文字传真方式,即在纸条上书写中文新闻稿,通过模写放报机的光电转换作用,变成电信号输出,收端用纸条式或纸页式模写机直接印出汉字。这种方式省去了人工译码的麻烦 ,通信效率提高了三四倍 ,并且不易受干扰而变字。到60年代初,中国的通信技术设备与当时西方通讯社的水平相差并不很远。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各大通讯社已采用了计算机通信等新技术,而中国的新闻通信技术却踏步不前,从而拉大了同发达国家通讯社的差距。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新闻通信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华社的英文广播和照片传真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技术。1985年以后采用电子计算机数据通信方式,建立了新华社总社与中央、直辖市、省(自治区)、地(市)报台的微机汉字远程数据通信网和卫星新闻数据直播网, 通信速度可达每秒30个汉字,比模写广播提高了15倍,且印字清晰,大大提高了新闻时效。

  现代科学技术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促使新闻传播手段和通信技术不断更新, 向着快速化、数字化、小型化、智能化和形象化的方向发展。

为您推荐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出版时间:1993-09 科学技术百科全书 : 美国拉佩兹主编(Daniel N.Lapedes)。这是一套多学科的科技工具书。由纽约麦格劳希尔图书公司于1960年首次出版。1966年和1971年再版,1977年出第4版。参加编写的有英、美、..

中国电影发展史

出版时间:1993-09 中国电影发展史 : 中国程季华(1921~ )、李少白(1931~ )、邢祖文(1922~ )合著。本书完成于196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年出版。本书概述了1896~1949年间中国电影事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共3编8章。第..

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

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 : 文艺学著作。М.Ь.赫拉普钦科著,发表于1970年,中译本根据苏联作家出版社1972年第2版译出,满涛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新1版。М.Б.赫拉普钦科(М.Б.Храпченко,1904— ),..

继往开来——论苏联文学发展中的若干问题

《和当代中学生通信》

《和当代中学生通信》:肖复兴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年9月版。8.8万字。报告文学集。收作者与当代中学生互通的信35题。大多由中学生在信中提出他们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敏感问题,如早恋、代沟、辍学、“议价生”等,作者则根..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出版时间:1992-11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 : 文字学著作。B. A.伊斯特林著。1961年苏联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再版,作了大的修改和补充,对一些基本原理作了某些更确切的说明,在第2、第7、第8、第9章增加了内容。第2..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出版时间:1992-11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 又名《〈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导论》,理论语言学专著。W.V.洪堡特著。1836年出版于德国。法译文见巴黎Seuil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Introduction..